李学勤、郭志坤主编通俗版中国历史丨“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出版

    5.每册配有200多张珍贵图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文字、精彩珍贵的图片、简明扼要的结构和引人入胜的写法,使丛书成为从专业研究者到普通的历史爱好者都能接受的中国历史读本。

    “细讲”的主编和作者

    丛书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和著名出版家郭志坤联合主编。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教授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而郭志坤先生则是一位学者型的出版家,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不仅主持策划了包括“中国断代史系列”在内的多个重大史学工程,而且对中国古代史素有研究,撰写了《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秦陵地宫猜想》、《荀学论稿》等多本著作。

    作为多项重大史学出版工程的主持者,郭志坤先生对当前历史类图书要么过于严肃艰深不适宜阅读、要么为追求通俗好读而不可信的弊端有深刻认识和体会,而策划一套既有学术含量、真实可信又面向大众、通俗好读的中国历史,是他多年来的梦想。七年前他首次将这一想法与李学勤先生沟通,当即赢得李先生的赞同,他们都认为应该组织编写一套系统讲说中国历史、将学术界的丰硕成果推广于大众的图书。之后又经过多次电话和当面沟通,“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轮廓一步步清晰。

    之后,主编通过个访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就丛书体例、撰写方法、丛书容量、开本式样等广泛征求意见。为了把握丛书内容,有利于丛书撰稿编辑的顺利进行,主编还做了如下工作:

    1.对各个朝代进行总结,列出了各个朝代的重点事件、著名人物以及反映当朝社会生活的成语典故,并对各朝代历史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逐一列出,写出了近四万字的“备编资料”,以供作者撰稿和编辑审稿参考使用。

    2.专门去国家博物馆及多个省市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实地了解有关中国历史的布展内容,并拍摄有关图片。

    3.搜集有关中国历史的文物图片近万幅,从中选出能反映历史内容且清晰度强的图片4000多幅。

    4.多方物色作者,从专业水平、写作能力和史学普及的热情等诸方面综合考察比对,为质量考虑甚至几易作者,尽最大可能达到预定目标。

    5.与作者和出版社编辑及时沟通,除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外,还编发十余期“编纂简报”,随时掌握作者的写作进度和风格体例。

    在完成样稿及最终完稿后,两位主编多次就书稿的内容、写法甚至附录、配图交换意见。如李学勤先生所说,“这十二册书是一个整体,作者们在上下五千年的一个”通“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对于内容的架构和文字作风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体认到他们的用心”。相信读者也会体会到两位主编的良苦用心。

    丛书的分册作者团队是一支以年轻学者为主、老中青结合的队伍,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多数为历史学博士,部分人已成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视为新时期中国历史学者的代表。就这套书来说,相对于以往的中国通史著作,在史学理念和写法上体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突破早期历史语焉不详的局限,对中国远古历史和中华文明源头进行了集中探究,五千年“中国梦”的源头将越发清晰。丛书部分吸收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将夏、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单独分册,以五册、约百分之四十的篇幅介绍先秦历史,使得早期中国历史分量十足。

    2. 突破“唯帝王”和“否帝王” 两个极端的局限,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帝王不再是历史叙述的主线,农民战争也并非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历史的丰富、复杂性和历史人物的本来角色是丛书要着力展现的内容。

    3. 突破长期分裂历史叙述的局限,注重阐述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统一与分裂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一大主题,丛书并不回避分裂的历史,而是从长时段和主流有意识强化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一统。

    4. 突破中原文化中心论的局限,强调民族交流融合,全面展现中华文明的多元性。无论是在早期历史,还是几个分裂时期,更不用说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少数民族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和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精彩乐章都在丛书中有充分体现。

    5. 突破历朝历代官方(修史)文献的局限,注重正野史兼用,神话传说等口述历史与文物文献并行。多种文献的综合使用既呈现了读者并不陌生的历史大局,又从不常为人注意的角落给读者带来意外的惊喜。

    郭志坤说,之所以为这套丛书命名为“细讲中国”,正是为了抵抗愈演愈烈的“戏说中国历史”之风。当下历史类图书、影视剧受追捧,然而“戏说”成瘾,已经有悖历史的本来面目。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