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来到会场之前,艺文季的工作人员带着苏立文去了一趟思南公馆,在公馆边上,有苏立文老朋友住过的房子,“他曾经住在那里面过。他说他好像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那个时候。”
艺文季除了是出版社与嘉宾间的纽带,还是嘉宾与读者间的纽带。张大春、朱天心、骆以军等台湾作家的到来,给内地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气息,同样地,内地的读者也给了这些作家很好的反馈。王蕾时常听他们提到,有时在台湾做文学活动,甚至只有稀稀落落几个人,而在上海,总是会有好几百个读者慕名前来,有时场地内甚至涌入了上千人。骆以军就曾经在一次活动后,向王蕾提及,他觉得大陆的读者比台湾的读者更有想法。“他觉得就当下来看,一些台湾的年轻人在语言上面的退化很严重。”
有时候,你也会在艺文季中发现嘉宾与嘉宾之间的纽带。第一年艺文季之所以邀来吴兴国,就是源于张大春的推荐。“他是张大春的好朋友,我们也希望看到艺文季的活动不仅仅限于文学领域。”王蕾在台湾参加过一次印刻文学营,“有一晚他们请来林生祥、张玮玮还有周云蓬做了一个小型的音乐会。我们为什么不能呢?以后我们也可以这么做啊。”
“文景艺文季”今年邀请的编剧史航,也是源于止庵的推荐。在“来不及珍重”这场活动中,止庵聊他的新书《惜别》,聊他对人生离别的感悟。好友史航是这一场的嘉宾,“他喜欢买书,我也喜欢买书,平常我们来往聊的,都跟书有关。他托我买本书,我给他背回来了,他就来拿。他问我这本书值不值得买,我说这本书不好不值得买,或者这书值得,这书价钱太贵,说来说去都是这些事。”这一回,除了聊书,两人还聊了彼此对人生离别的感想,交流了一些“平常不太会聊到”的内容。
“艺文季就像一个缘日,”止庵说,“过去寺庙里有‘缘日’这个说法——在‘缘日’这一天,大家可以到寺庙里摆东西,互相结缘。现在日本的庙里还有‘缘日’,比如说在京都,每个月22号就是东寺的‘缘日’。跟史航聊点书以外的内容,认真地讨论,不太容易,平常也不太可能。这就是个缘分。所以,这个艺文季就有点像‘缘日’。”
越来越多人把艺文季当成一个在思想交流中结缘的日子,这也是施宏俊、王蕾和他们的团队所期盼的。在他们看来,艺文季存在的意义,就如同2014年艺文季宣传语中所书写的那样,“人的文学、人的艺术、人的思想,跨越语言、时空、国族的障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终有不一样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