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罗南改写的《中华科学文明史》,由于其选材角度,容易让人误会李约瑟是个中国文化优越论的鼓吹者。不过,鉴于几乎没人能够通读李约瑟的原著,罗南的缩写版仍是引导我们通向古代科学史的一条上佳途径。
首先必须清楚,科林·罗南改写的《中华科学文明史》绝不约等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因此即使认真读了科林·罗南的缩写本,并且也大致上读懂了,那也不要自以为窥见了李约瑟像海洋一样的辽阔和深邃。
因为李约瑟的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规模巨大,作为这一恢宏作品的缩写本,《中华科学文明史》(The Shorter Science & Civilisation in China)一书是选择了其中最能触及近代欧洲科学技术敏感点的部分,以便西方读者产生共鸣,理解中国文明的发达,破除欧洲中心主义的成见。这一角度决定了罗南的取舍。例如,李约瑟原著中关于中国炼丹术——早期化学或者采用时髦的构词方式称为“前化学”——的细致研究在缩写版中竟没有提及,便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另外,缩写版为了集中展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略去了欧亚大陆其他文明的相关内容,把视野简约为“中国如何与欧洲如何”,这就非常危险地容易误导读者产生“中—西中心主义”的幻觉。而李约瑟原著最感人之处,恰恰是以中国作为出发点,梳理欧亚大陆各个文化地区之间在漫长数千年当中科学与技术的交流,从而引导读者走出狭隘的个人经验,惊觉人类文明的繁华与美丽。
《中华科学文明史》的“中—西”两点的构思方式,尤其容易引发读者对于李约瑟的不公正的误会,以为他是个狭隘的中国文化优越论的鼓吹者。坦白说,能够真正理解李约瑟境界的人并不多。一位著名的英国科普作家西蒙·温切斯特在所著李约瑟传记《中国的恋人》中,就把这位伟大智者描述成中国中心主义的狂热信徒,是可忍,孰不可忍!
其实,李约瑟了不起的地方,也是教导我们后人的地方,就是他置身欧洲文明的鼎盛时代,却通过对中国的发现,醒悟到人类文明发展史绝非西方单脉独传的过程。他走出了狭隘的西方中心主义,但并没有随之掉进中国中心主义,正是这种广阔的襟怀让《中国科学技术史》成为歌颂欧亚大陆文明历程的荷马史诗。
因此,理解李约瑟的最好办法,是先在科林·罗南缩写版中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章仔细阅读,然后再去读李约瑟原著当中同样内容的部分,通过对比来感受李约瑟所看到的知识世界那漫天群星一样的浩瀚,感受大英帝国在其最后的灿烂时刻所绽放的智慧之花是何等的绚丽与精致。
当然,我也并没有胆敢贬低科林·罗南《中华科学文明史》的心思。实际上,鉴于几乎没人能够通读李约瑟原著,罗南版便是引导我们通向古代科学史的一条上佳途径。
我是从下册读起,《磁学和电学》、《航海技术》先就让我陶醉了,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浸淫在知识世界内的快感。坦白说,作为一个中国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文科生,我的智商真不够全部理解罗南的文字,但就是在半懂不懂之中,我忽然明白,从技术细节这样一个侧面来认识历史进程,其诗意,其深刻,其宏广,丝毫不输于从政治斗争、从文学创作等层面阐发的历史理解。书中提到的每一种技术,从席编的船帆,到钥匙里的弹簧,再到竹蜻蜓,都那么醉人,展示了人尤其是中国古人的智慧是那么可畏的神奇,也让我第一次明白,今日生活中随便的一个实用物件——如曲柄摇把——都可能是中国古人孜孜发明的结果,是值得感激的前人的馈赠。
五四时代尽管高呼“赛先生”(科学),但其实中国人对于文化的理解仍然普遍是“未庄”水平的士大夫思维,仍然限于琴棋书画,妈妈们只知道带着孩子报钢琴班、舞蹈班。在这样的现实之下,把罗南《中华科学文明史》定为中学生必读物、中国家庭必读物,就是应该由国家推行的策略——来一轮新的知识扫盲,让当代中国人理解“文化世界”的正确概念,最终理解什么叫知识,什么叫文明,什么叫科学观念,什么叫科学研究。比如说,我们能够想象,以“推进”这样一个技术角度来观察中国古代船帆吗?五四开始的中国人观念现代化的进程,其实只是走完了一小彪而已。
罗南著作涉及的古代科技太过浩瀚,读者乍一接触未免觉得枯燥。我个人的经验是,找到一个自己的兴趣点,直接去读书中的相关章节,这样便容易产生兴味。
我当初是因为注意到汉语文献中对水车、宋代的水运仪台、元宫灯漏的可惊记录,想到要看一看大名鼎鼎的李约瑟的相关阐释,然后在这位英国学者的笔下读到了气象万千的古代知识与技术世界,并且意识到自己的见识竟是何等破碎鄙陋。也是借助对李约瑟著作的有限翻阅,我才真正明白中国传统文明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先进和发达,如今,罗南的缩写版更引导我加深了这一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