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文景艺文季:波拉尼奥夏夜读书会文字实录

    魏然:您刚刚说的加沙遭受轰炸的那个夜晚,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德国打败巴西,我们在那个夜晚看到的是那样的电视转播,而那个惨剧没有呈现在任何主流媒体之前。

    戴锦华:主流媒体做了报道,我们看到夜晚的焰火辉煌璀璨,可是我们看不到被炮火粉碎了血肉之躯的人。

    读者:我刚才一直在思考您前面说的描述波拉尼奥的几个词语,第一个历史的崩塌,我们学电影学的,第一个想到的是《再见列宁》,后面还有他超越了善恶,我读到过一个德语作家写的《百日》,描写的是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小说,我想请您对比一下这两个之间的区别。

    戴锦华:你说的柏林墙的倒塌和波拉尼奥,好巨大的题目,我不知道能不能比较,因为这个学期我刚在北大开了门课,这门课是从爱尔兰共和军,卢旺达大屠杀,一路讲20世纪到21世纪,包括巴勒斯坦以色列,这是我第一次把电影作为切口,试图找到一个进入20世纪历史的可能,重新去和20世纪历史相遇的可能。所以你的问题我应该能够回答,但是我觉得可能我不大能够在这样的场地做回答,因为柏林墙的倒塌是一个重大的历史的时刻,冷战的东西,也是冷战时代人们尝试的最大的乌托邦试验的失败,我必须说这个试验在失败之前已经被颠覆了。所以说这个失败不是被敌手打败的,是自我崩塌的,这是一个东西。另外一个东西,冷战终结之后,我们被承诺进入了和平与发展年代,但是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的暴行,卢旺达大屠杀,最令人震撼的是在一百天之内杀了一百万人,用最原始的武器,人类文明社会袖手旁观。在十年纪念的时候,当时的卢旺达总统说有只要两千人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就可以阻止这场大屠杀,但整个人类社会置若罔闻个。我在讲这个课的时候,发现其实还有比这更深的原因,今天当我们看《卢旺达饭店》等,我们很容易把图西族想成无辜的受害者,其实没这么简单。回到波拉尼奥,我觉得波拉尼奥的伟大就是刚才我们说他如实去写被虐杀的妇女,而他们没有去写智利军政权下的危害着,波拉尼奥的伟大是,他不用受害者、受难者这样一个主流的历史叙述逻辑去展示我们今天的世界,而今天我们其实对20世纪历史的记录的困难在于我们说谁是受害者,我们一旦展示出了受害者,展示出了暴行,展示出了这些东西,好像不用再讨论历史了。但是其实20世纪历史比这个要沉重的得多,所以我觉得你刚才提的得非常好的例子,柏林墙倒塌,我还记得那个时刻,两边的人们拿着锄子、镐头砸这个柏林墙,我当时也是快乐无比的感觉。今天我们再回顾那段历史的时候,是不是像《窃听风暴》表达的得那么简单,是不是简单的善恶的一个区隔,太多的故事不去展开,或者说我们在卢旺达大屠杀当中看到了人类文明社会的毫无进步的暴行的极度残忍。我也看到图西族并不单纯作为受害者存在。如果一定联系波拉尼奥,我觉得真是波拉尼奥的启示,他之所以不凸显自己作为智利流亡者的身份,他不想作为简单的受难者来见证历史,在任何一个历史的暴行当中都没有单纯的受难者,如果你用单纯的受难者这个逻辑,你很容易就反转,其实他是受害者或者他活该受害,因为现在残暴的逻辑经常这样想。实际上我们看到20世纪历史的伟大和沉重就在于这。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