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深刻之处,正在于它对“复仇”主题的内省性的呈现。哈姆雷特之所以表现为丧失了行动能力,不能履行复仇的状态,是因为他看到了“复仇”本身的正义性是十分复杂的。它在另一种程度上也构成了对正义的践踏。
“复仇”也确实成为一个在每一次改编中被不断审视的问题,一方面是作恶者的邪恶,但另一方面也是复仇者自身对暴力逻辑的复制。这也是整个现代社会最为基本的谜题。所以每一次,不同的改编都会侧重于我们如何去理解社会正义。
日报:你在书中将冯小刚的电影《夜宴》纳入分析,是否所有今天有关复仇主题的创作都可以看作是以《哈姆雷特》为母题的呢?
戴锦华:可以这么说,但这过于牵强。“复仇”主题是远大于《哈姆雷特》的主题,但你一定也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莎士比亚以后,一切情节皆成滥套。我们既有的叙事性的主题都可能在莎士比亚那里找到原型。把《夜宴》纳入分析,是因为它的基本情节都来自《哈姆雷特》,而且剧组的制作人员也宣称这是由《哈姆雷特》改编的。虽然这部电影已经有深刻变形。“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是很多故事基本的逻辑,但《哈姆雷特》的特殊性在于,他报仇的最主要障碍是自己的母亲。
《夜宴》的主人公不是王子而是王后。当这样的人物设置改编的时候,某种意义上说,主题也改变了。说这个变化是深刻的,是因为这样一种人物设置上的转移,如果我们不从章子怡的国际票房号召力来理解的话,那么这种改变,实际上联系着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情势。这部电影的主要议题已经不是“复仇”,而是欲望与权力。但是我们面对《哈姆雷特》的时候,我们不会感到“欲望与权力”是他生命的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