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皆备的竺老

  国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纵观竺老之一生,“三立”皆备。他以求是精神醒世律己,以敬业精神继往开来,享中国气象学和地理学一代宗师之誉,研究水土风云,成果惠及百代,培育人才桃李满天下。竺老以地学为专攻,重实地考察而躬行各地,又终生奋笔不辍,著述虽多有佚失,而现尚可得各类遗存文稿约300万字,日记约1000万字。

  出版界早就有人打算为竺可桢出集子,也做过收集文章的准备。1962年,主管科技界的聂荣臻副总理曾提出:“像竺可桢这样的科学家应该给他出个文集。”

  当历史走进21世纪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把过去的世纪当作一个整体加以回顾、梳理和研究,于是悄然出现一波文化名人全集热。如蔡元培、胡适、顾毓琇、吕叔湘、赵元任等人的全集,基本上是学术界与出版界自发合作的结果。《竺可桢全集》的编辑出版,虽然也是时逢竺老逝世30周年的一种纪念,但从更深层说,和其他全集一样,已走出了宣传和纪念的局限,而更多的是为了透过文化名人的著述,去了解和研究20世纪的中国。

  全书编辑加工以“存真”为基本要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人生道路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为后世提供具有独特价值的珍贵史料。

  《竺可桢全集》所收文献纵亘1916年-1974年,计59年,历经中国现代史之各个重要发展阶段,不仅所记述史实弥足珍贵,其文章写作样式、编辑出版规范、社会流行语言、术语译名演变,等等,也都真实地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文化样态和流变趋势,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为此,我们坚持力求如实保存文本原貌,未完全按现有通行的编辑出版规范做加工处理。出于同样的原因,对作者文章中表述的学术观点和论据,有后世学者提出较大争议和较系统考订者,本书亦未予逐一注释和论列。编者的主要工作是广泛收集遗存文稿,考订其发表的时间和背景,选择适合入选文本,辨读文本内容,酌情予以必要的点校、考证和注释,对不同文本作参校订正。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