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边淳一曾多次来到中国访问,其中2004年和2008年,渡边淳一两次来到上海。2004年是因为作品《丈夫这东西》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则是到上海来宣传《钝感力》。当时在上海师范大学做讲演的时候,渡边淳一说,“我长期关注男女之爱,原因是人生的原点是爱,爱是人一切主题的原点;爱也是没有国家边界的,爱的写作主题是永恒不会衰老的。”
外科医生与专职作家
1933年,渡边淳一出生于日本北海道上砂川町,他父亲铁次郎来自煤矿区,是一名苦读有成的高中数学老师,母亲则是当地一个大商家的小女儿,渡边淳一跟的是母姓。他曾回忆道:“我的父母都出生于明治四十年(1907),母亲活泼而善于社交,相较之下,父亲是一个自制而沉稳的人。 我不知道远在古老的战前,父亲以何等曲折的心理去扮演入赘女婿的角色。不过,我记得祖母把乡下土地的绝大部分,跳过父亲那一代,直接登记在我的名下。祖母死后,我们成了地主,父亲每个月都要去乡下收地租。”
从中学开始,渡边淳一就喜欢文学,但最后读的却是医学院。“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曾为她喜为她悲,但最后还是被她甩了。自从那以后,我就打算用文字来描写女性,所以我从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写小说了。”1958年,他从札幌医科大学毕业,1964年任教于母校整形外科部,同时在一家矿工医院中执手术刀行医。196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66年就任整形外科讲师。10年从医经历让他熟悉了爱的力量:“面对一个将死的病人,最好让他的爱人在身边,紧握他的双手,只有爱可以战胜对死亡的恐惊。”在担任整形外科讲师的同时,渡边淳一也执笔写小说,他1956年便加入了同仁杂志《库力玛》,1965年描述脑部手术的第一人称心理分析小说《死化妆》获新潮同人杂志奖,这是他一生获得的第一个文学奖。
1970年,渡边淳一发表《光与影》,文章描述两个军人因主治医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而发展出两段完全不同的命运,最终赢得了直木奖。同年,渡边淳一所在大学的附属医院进行了日本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当时渡边淳一怀疑被摘除心脏的那位患者并没有真正的脑死亡,因此就对当时所在的医院进行了批评。为此,他被迫离开医院,决定去东京专职写作。
穷困潦倒的渡边淳一和在酒吧工作的裕子同居一室。这期间,他一边写作一边在一家医院做医生。《无影灯》就是依据这段经历创作的。这部长篇小说是他头一次在周刊杂志上连载作品,1971年连载了一年,反响甚大,汇成单行本,和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有吉左和子的《恍惚的人》并世畅销,二十五年间三度改编为电视连续剧。1969年,他又推出描述日本第一位女医生——狄野吟子的传记小说《花葬》,写作前的考据工夫则详载于他另一篇杂文中。1980年,《遥远的落日》为渡边淳一赢得吉川英治文学奖,这是一部谈世界级细菌学家野口英世的作品,这部作品以考据的翔实和写作的功力为世人称道。这一时期的渡边淳一作品以医疗、历史、男女恋爱作为题材。
《失乐园》电影“太过甜蜜”
1995年9月1日开始,渡边淳一在《日本经济新闻》上发表长篇连载小说《失乐园》,引起轰动,单行本于1996年出版。小说描写了一段男女的婚外恋情,并被翻拍为电影、电视剧,“失乐园”一词还成为当时的流行用语。电影和小说都获得巨大成功。电影版于1997年上映,次年获得多项日本电影学院奖。但渡边淳一曾坦率表示,那些改编其小说的电影大都不成功,认为电影太过于甜蜜反而削弱了小说中想批判的东西。“小说《失乐园》主要描写的是社会婚姻制度和情爱的矛盾,爱情一旦步入婚姻殿堂就会消退,那如何保持爱的巅峰?也许只有在爱的顶点一起死亡。但电影似乎拍得太甜蜜浪漫了,这和我的批判初衷有区别。”在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中,渡边淳一唯一感到满意的是《爱的流放地》。无论电影版还是小说原著,《爱的流放地》在性爱的尺度方面远比《失乐园》更大。
《再爱一次》是渡边淳一最后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七十多岁的气乐堂医生,在爱妻亡故后决心享受自己的第二人生,却突然被无法恢复的性无能袭击。这也是渡边淳一的个人经历,“大约3年前开始,我已经没有性能力了,内心曾受到巨大的打击。但作家的本能又驱使我把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写下来。这种题材是令人羞耻的,大家都闭口不谈,想把这种问题摊开讲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觉悟。我不得不考虑作为男人该如何继续生活下去的方式,因为尽管我没有了性能力,但我对女性并没有丧失兴趣。”渡边淳一曾说,“我无论怎么说,都算是一个‘私小说家’,我的情爱小说几乎都是以自己的经历为蓝本。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故事,世界上还没有人写过它。 ”
1998年,在渡边淳一的故乡札幌市设立了“渡边淳一文学馆”,已对公众开放。据悉,渡边淳一先生的葬礼及相关追悼仪式已由其家人组织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