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中的“怪物异邦”
支撑野岛刚这么做的,是追求一体化的思想方式和万法归宗的人文理想,它们来自传统,在碎片化时代,拥有莫大的诱惑力。
可问题是,不论是思想方式还是人文理想,都要以实证为基础,需要建立在充分调查、数据说话的基础上,凭主观感受和他人唾余,很容易搭建出一套似乎自圆其说的逻辑框架,可它从一开始就是虚拟的。其代价是,观察者将丧失普遍主义的立场,不愿以常情、常识为基础,而是全力编造出一个“怪物异邦”。总之,他们不仅怪,还合乎逻辑地怪,这就为暴力提供了借口。
正如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揭示的那样,当西方带着猎奇的心态去观察东方时,东方便被“他者”化了,而与之俱来的,便是妖魔化、掠夺与加害。
在野岛刚的这本书中,存在同样问题,他大声宣布这个“怪物异邦”的动力是“不忘一雪遭西欧、日本蹂躏的历史屈辱的想法”,换言之,发展的动力源于仇恨,那么,接下来的逻辑必然是:这是人类文明的威胁,应该遏制乃至窒息它。
可这种断章取义、抄袭来的观点证据何在?用季诺漫画式的头脑风暴,就能轻易下结论吗?
避免误会从反思自己开始
值得反省的是,野岛刚的偏执并非个案,长期以来,不论是中国人看日本,还是日本人看中国,都存在着类似的误会。我们想当然地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和观察对方,当其反应不同时,就会怒气冲冲,认为是别有用心,是“奇葩”和怪物。
在国人的观念中,对日本也有许多误解。比如说日本人屈服强者,鄙视弱者,其实近代日本在崛起过程中,屡屡挑战强者;再比如说日本人好色,这就混淆了AV行业与普通日本人生活的区别……这样的例子,随手还可以举出很多。
这些误解有共通之处:一是发现对方不同,不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去深入了解,而是任性解读;二是把误会概念化,用逻辑加以贯通,使之上升为“真理”。
在误会的土壤上,是不可能实现沟通与信任的,最终会给彼此带来伤害。野岛刚长期从事中国问题报道,在中国生活多年,尚不能完全超越偏执,则对于通过间接信息了解日本的我们,会不会错得更离谱?
姑且称本书的不足是“野岛刚式误会”吧,翻阅它不是为了嘲笑,而是提醒自己不要堕入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