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格非是“文学者”,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文学创作者,即作家;二是文学研究者,即学者。
格非首先是一位作家。自1986年起开始写作,先后发表了《迷舟》、《褐色鸟群》等作品,成为名噪一时的“先锋派”小说家。在这些作品中,格非专注于探索叙事形式,试图在传统的现实主义之外呈现自己对“真实”的别样理解。内在意识的无序流动,连绵不断的回忆与想象,扑朔迷离的故事,丰富多样的神秘隐喻,共同构建起富于诗性、智性却不无晦涩的世界,被称为格非的“叙事怪圈”。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格非致力于创作长篇小说《敌人》、《边缘》、《欲望的旗帜》,继停笔十年后,写下了《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被称之为“江南三部曲”,史事、诗情交错,体现了作家在历史、时代变迁中独特的乌托邦诗学,无论是典雅干净的语言,还是深沉的思考,都体现了真正文学者的纯粹与诗意。
格非同时还是一位学者,其学院派的研究风格与文学创作相得益彰。在从事文学批评时,不仅文字中所特具的灵性与敏悟为一般不具备创作经验的学者所难以企及,且从作品中所体会到的内容也远为丰富、深刻,体现出独到的眼光。在《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塞壬的歌声》、《卡夫卡的钟摆》等文论集中,格非对小说写作艺术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对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卡夫卡的《城堡》等众多经典作品进行了极为精妙的解读。《文学的邀约》则尤见功力,在书中,格非从“经验与想象”、“作者及其意图”、“时间与空间”及“语言与修辞”四种角度出发,以个人阅读、创作、研究的独特体验为基础,在开阔的视野中对文学写作、批评和理论的诸多方面进行辨析,对现代文学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探索。丰富的理论知识、独立富于个性的思考与细腻的文学赏析相结合,使得该书成为近年来较为出色的一部文论集。
文学创作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使格非有能力也有信心坚持“纯文学”的思考与探索,他始终关注的是,当时代氛围、阅读机制的改变给写作者带来更多挑战之时,写作的意义与前景为何?正如个体必须从自己过往的生命流程中体会出人生整体的和谐,才能消除内心生活与变动不居的外部世界之间的隔阂与对立,文学也一样,只有用整体的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体察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不断回归初心,才能抚平当下的躁动不安,恢复宁静而充满勃勃生机的本真状态,从而摆脱“文学已死”的焦虑。格非的创作与文学批评实践,无疑体现了这种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