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之花瓣莎乐美

    王尔德在写完《温夫人的扇子》后隐居巴黎,开始写作《莎乐美》,但这部独幕剧究竟在何时写成,争议颇多。王尔德最早开始是用法语写的,后经人修订过一些法语语法的错误。但剧本写完后,在英国无法上演,翌年在法国得以出版,这使得王尔德愤怒之极,甚至登报要放弃英国国籍,加入法国国籍。这段轶事或许也验证了《莎乐美》先天的不足,导致歌剧诞生后仍然是一波三折的命运。
    《莎乐美》以一个近乎残暴血腥的故事,来刻画人们内心不加节制的欲望。它的故事是来源于《新约·马太福音》中第十四章的内容,故事的情节有点像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讲述了希律王因和希罗迪亚斯通奸,杀死兄弟裴里伯,遭到先知施洗者约翰的斥责,希罗迪亚斯怀恨在心,唆使女儿莎乐美在希律王要求她跳舞时,要求将约翰的头颅献给她,希律王因为已经答应莎乐美的有求必应的要求,无奈之下,只能答应莎乐美的要求,等一曲舞蹈结束,莎乐美将先知约翰的头颅献给母亲希罗迪亚斯。
    显然,理查·施特劳斯为了渲染剧情的需要,加了很多瘆人的情节。理查·施特劳斯得到《莎乐美》的剧本是1902年1月。当时《维也纳评论》的编辑安东·林德内尔给他寄去了赫德维格·拉赫曼翻译的《莎乐美》,但并没有引起理查·施特劳斯的注意,一直到11月份,理查·施特劳斯在柏林观看了这部戏剧,才开始深深着迷,他花时间看完了剧本,决定为它谱写歌剧。理查·施特劳斯大刀阔斧地删除了剧中大量冗长的对话,并突出了希律王、施洗者约翰和莎乐美三个中心人物,既精简了剧本,又突出了重点。
    自瓦格纳以后,德国最主要的歌剧作曲家就是理查·施特劳斯。理查·施特劳斯是瓦格纳歌剧的直接继承者,但他并不完全同意瓦格纳关于舞台的某些见解,理查·施特劳斯在歌剧中也充分运用了管弦乐队来帮助剧情的发展,甚至超过了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主要是一个出色的管弦乐色彩家,这使得他的歌剧中有着不同于别人的,丰富的管弦乐配器技巧。法国作曲家福雷认为《莎乐美》是一部加了声乐的交响诗,这是比较形象的比喻,在这里,理查·施特劳斯用一百多人宏大的管弦乐队打造出一部令世人惊艳的歌剧作品,如果抛开那些令人不快的情节,这部歌剧的音乐的确非同凡响。它令专业的人吃惊,令爱乐者入迷。
    歌剧的上演显然是毁誉参半,支持他的如马勒,但他也无法为他这部歌剧取得在维也纳的上演权。而在其他同行中,保守的圣-桑用揶揄的口吻讥讽歌剧《莎乐美》,但福雷却一反常态的称:“其营造的氛围和描述的色彩非常细腻精致,尽管所有的音乐主题都很普通,但通过高超技艺的发展,繁衍和融合,其富有天才的管弦乐技巧所产生的魔力已经超越了音乐主题本身的内在情趣……被赋予了激情与力量的特性。”写过《小巫师》的法国著名作曲家杜卡在看了《莎乐美》之后,觉得自己只是掌握了管弦乐的一些皮毛知识。这种同行的佩服绝不
    是出于虚伪的自谦,而是真心的服膺。
    而很多反对他的人都是以前一直支持他的朋友。他们认为,理查·施特劳斯已经成了不健康的“颓废文学”的奴仆。但理查·施特劳斯显然并不为意,他甚至为自己灵魂深处反对中产阶级的保守、腐朽而暗自得意。在纽约演出一场后,也引起评论家的震惊,有人称这部歌剧是“精神的恶臭”,有人认为是一部令人作呕的歌剧。但不管怎么样,有争议对艺术作品来说,常常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好事。因为有争议,就会诱发好奇心,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所以,歌剧上演虽然一波三折,但理查·施特劳斯却因此不但一夜成名,也给他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菲尔斯特纳为出版《莎乐美》的乐谱,向理查·施特劳斯支付了六万马克,而理查·施特劳斯正是用了这笔钱,给自己在巴伐利亚建造了一座别墅。
    平心而论,虽然这部歌剧现在早已解禁。在任何地方,只要有演出,总能看到它。但歌剧的内容的确有些令人恶心,尤其是莎乐美手捧先知约翰的头颅狂吻的时候,让人很难消受这种极端的恶之美。虽然有学者认为它是20世纪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歌剧,但看这部歌剧其实会令人非常不舒服,甚至有呕吐的感觉。在《莎乐美》这部歌剧里,充斥着性欲、乱伦、砍头、恋尸癖等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情节。理查·施特劳斯的这部歌剧是按瓦格纳的“主导动机”写成的,其中用到了很多复杂的半音阶,和大量的不谐和音,营造出一种跌宕起伏的氛围。歌剧的音乐织体华丽多姿,具有感官炫目的特征,而尤其以其中莎乐美跳的“七重面纱舞”更令人感觉作曲家出色的管弦乐写作才能。
    当年王尔德发表《莎乐美》时,他的朋友比亚兹莱为作品创作的插画一直被沿用至今。
    王尔德笔下的莎乐美性感而危险,因爱情被拒绝而疯狂地想得到约翰的头颅,最终吻到爱人,却因拒绝把约翰的头颅献给希律王而同样被砍杀。剧本最初以法文发表,后来由其同性恋人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译成英文。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