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学批评如何重振雄风

   面向上海当代文学,市场化类型写作与网络写作是避不开的讨论对象,“80后”文学以及网络文学重镇“起点中文网”的兴起都在上海,他们的写作是当代上海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评论界的重要关注对象。外界认为当代批评“不在场”,指的恰是对这些写作现象的隔膜。白烨指出,当下文学批评虽然分化出了许多类型,学院的、随感的、媒体的,但似乎仍然未真正贴近当下创作。他发问:“我们真的了解市场和网络写作吗?”他做《文学蓝皮书》,发现每年出版的四千多部长篇小说里,近三千多部是类型小说,如官场、仙侠、穿越等等,但包括他在内的不少评论家对这些作品都很陌生。他继而谈到自己与网络作家“唐家三少”的交流,对方介绍说,自己的网络写作背后是一整套工业生产流程,每天若不及时更新内容,读者、出版商以及影视动漫改编都在盯着。这样的写作方式对大多数评论家来说显然十分陌生,白烨感慨,“只有充分了解他们的写作特征,评论家才可能真正介入其中”。荣跃明对此表示认同,“当下文学向各个领域渗透,已经成为了‘超文本’现象。批评其实变得更重要,空间也越来越大,需要的是评论家放下身段去观察去靠近”。
  仅仅靠这一代批评家来面对“80后”、“90后”文学自然不够,与会评论家认为,培养年轻的评论家依旧是当务之急。白烨表示,如今能够面对同代人评论的人实在太少,上海师大当代上海文学研究中心这样的机构可以承担起培养青年批评家的责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对能够贴近当下创作的评论者也抱有很大期待,他举例说,传统评论家很少关注戏剧批评,但现在出现了两个受人瞩目的网络戏剧评论者,北京的“北小京看话剧”和上海的“押沙龙在1966”,他们的身份虽然并不公开,但两人的评论都视野开阔,敢于直言,一看便是出自年轻人之手。陈歆耕表示,这样的批评文字十分难得,他期待更多批评家要“像鲶鱼一样面对沙丁鱼似的作家,让后者不能昏昏欲睡”。
  “在回到上海当代文学这个话题时,我们也许也会感受到,在这样一个信息交互的高速时代,真正的地域写作是否形成足够经验?许多写作是本土的,也是国家的,甚至世界性的。也许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这些限制,只要深入了解这个时代个体的生命体验、地域体验,也就可以期待。越是没有文学的时代,越可能出现文学,批评也是如此。归根结底,还是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发现文学的窗口,不要被太多文学之外的话语包围。别人给你一个探照灯没用,真正需要的是萤火虫那般属于自己的光亮。”郜元宝这段感言或许代表了与会评论家对上海文学批评未来真诚的向往和期许。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