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情缘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经国务院正式颁布并推行后,全国掀起了推广和学习汉语拼音的热潮。1959年3月,我被上海市教育局选送到由教育部、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北京普通话语音研究班学习。结业后归来不久,我被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请去为编辑们教汉语拼音,目的是为了让编辑们掌握汉语拼音后,能为少儿读物、尤其是低幼读物加注汉语拼音,使少年儿童既能学习汉语拼音,又能读懂作品内容。当时,和我联系的是《小朋友》编辑室主任戴洋藩(已故)和工会负责人姜耀中先生。
  我每周到少儿社大礼堂为编辑们上一次课,编辑们跟着我认真地读声母、韵母,还练习阴、阳、上、去四个声调,顿时大礼堂里发出阵阵朗读声。经过3个月的学习,进行了一次书面测试,大多编辑已初步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为进一步学习和使用汉语拼音打下了基础。日后,我看到少儿社出版的低幼读物,有的已整篇加注汉语拼音,有的难字注上汉语拼音。我为少儿社能及时而积极地运用汉语拼音而感到万分高兴。
  由于我每周要到少儿社去上汉语拼音课,因此使我认识并结交了戴洋藩、黄亦波、洪祖年等多位编辑,以致对儿童文学产生了兴趣,不时为《小朋友》、《少年文艺》写点故事、寓言、儿童诗等作品。尤其和时任少儿社副社长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相识并结成忘年交后,在他老人家的指点和帮助下,使我对儿童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就不断地构思,不断地创作,一篇篇寓言、一首首儿童诗刊登在《少年文艺》、《少年报》、《童话报》等报刊上,一首刊登在《少年报》上的儿童诗《闪光的储蓄罐》还得了第11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当我应邀担任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评委后,为了协助陈伯老做好评奖工作,我就成了少儿社的常客。
  还有一件事,令我至今难忘。1997年,我应聘为上海有线电视台《小小看新闻》(专为少年儿童开办的一档节目)审读稿件。当那年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经我提议并联系后,该节目的编导决定为少儿社做一档特别节目。于是,在副总编周基亭的策划和安排下,布置了一个陈列室,把少儿社各类代表性的书刊都展示出来,让电视台记者都摄入镜头。时任社长的周舜培通过记者对她的访谈,向观众们介绍了少儿社40多年的历程和业绩。同时,记者还走遍各编辑室,把编辑们为少年儿童制作精神食粮的敬业精神也摄入了镜头。在六一儿童节那天,这个专题节目经上海有线电视台播放后,让广大观众尤其是少年儿童观众一睹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风采。我为向少年儿童介绍少年儿童出版社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至今还深感欣慰!
  经过60年来的辛勤创业和精心编辑,如今少儿社已成为千百万少年儿童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在少儿社提供的精神粮食的哺育下,成长为国家建设的栋梁。真是可喜可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