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诗人的歌谱

    在我看来,《哈扎尔辞典》就是一部怂恿着个人独自去接近那些精神传统和艺术亲人的地形图,若是肯再仔细一点、再接近一点的话,《哈扎尔辞典》其实是一部歌谱才对,没错,是歌谱!

    我说《哈扎尔辞典》是部歌谱,不凭什么,仅仅凭直觉,凭它自身的上下行文和它的节奏内容,它自己本身就是在为它自己在歌唱……

    译者南山在介绍2012年底出版的阳本《哈扎尔辞典》时说:“这部著作是首次拿到出版权的中文版本,且它并非译自原文(斯拉夫文),而是结合了英语、法语的版本后再翻译出来的。”法语这个拉丁语系的成员,是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语种,而今天的英语也早就不是詹姆士一世时期(莎士比亚时期用的即是詹姆士一世时期的英语)如诗歌一般的英语了。《哈扎尔辞典》的作者米洛拉德·帕维奇是以塞尔维亚语写作的,这些斯拉夫语系的语种(东斯拉夫的俄语、乌克兰语、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语、西斯拉夫的波兰语等等),至今都还仍然与三百年前的大致语感和用法一致,我粗略地说它们是斯拉夫语是因为我觉得如果硬要区分这些东、南、西斯拉夫语,对中文读者来说其实很没必要,因为即使同一种语言,在克罗地亚会被称为克罗地亚语,在塞尔维亚又会被称为塞尔维亚语,它们彼此没有区别却又各自都互不承认。而英语、法语呢?今天还保留着中世纪以来的语法习惯么?如果这样,一部根据现代英语、法语版本转译而来的中文翻译,是否真的可靠呢?它是否不可避免地有丢失文本最原初那种表述情境的可能呢?

    再者,既然《哈扎尔辞典》的援引内容基本上都是17世纪以前的材料和文本(17世纪以后人们才形成现在的默读阅读习惯,此前一直是朗读,即使是抄写,也要边朗颂边写),其中又涉及古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诸多宗教、历史和文化,那么17世纪之前或更早,在欧洲的大地上,都是什么人在传播这些知识和文化呢?我想,除了传教士外,就是吟游诗人了。

    所以,音乐这个单词最原初指涉的即是缪斯女神们,音乐原本指示的绝不仅仅只是现代语种中表示的音乐,而是诗歌、舞蹈、历史、天文等等被安置在一起总和的名称。

    不管《哈扎尔辞典》的读者们是否同意,都请允许我相信米洛拉德·帕维奇自认为是个不折不扣的诗人,他在用缪斯(音乐)证明自己在历史中的名号,换言之,缪斯们将自动传颂他的美名。这一点,不难从《哈扎尔辞典》上下行文的表述中看出来。

    另外,当初作者之所以坚持阳本阴本必须同时影印和发行,哪怕阴本与阳本之间只相差11行诗句。这其中或许就是暗藏的密码:在欧洲,不乏以管风琴做暗室开启密匙的故事。原因其实很简单:就算你当场听完整部曲子,如果你没有深厚的音乐修养,恐怕也根本没法记得起来曲子的内容并重现其密码。因此,用音乐做密码的做法既普遍,又难以被解读、识破,传教士们代代相传的藏经阁,大都就是以音乐作为密匙得以承传的。我再说句僭越的话:如果站在密码安放者的角度上想:那些有能力破译我设置的密码的人,他们就是我的“艺术亲人”啊,那些被我视为毕生的宝藏,若他们能够参透,那么这些宝藏就值得他们拥有,我愿拱手奉上!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