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土、宗亲的浓郁感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工商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乡土观念、宗族观念一天比一天淡薄了。
  但是,任何事例总会有例外,或者说得不好听一些,叫作另类。钱汉东就是其中之一,他出版过一部考古文选,那是学术著作。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是《钱汉东散文随笔选》,按图书分类,则属于文学创作。而其内容,则仍旧洋溢着对乡土、宗亲的浓郁感情。
  是啊!人不是从石缝上窜出来的,无不是父母所生,无不是中华大地上的山水草木、风雨霜露所滋养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乡土观念、宗族观念又何尝不是爱国主义的折光的反映,甚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呢?
  《故乡江藻》,在作者笔下,展示了“田园牧歌般的诗意”图画,可惜镜头迅即消失,接下来的主要是历史的叙说,而且考古的气息又逐渐浓郁了起来。
  关于宋代的钱确、明代的钱时等人物,作者都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他们对钱氏族人的关怀与帮助,但决不是勾结官府、横行乡里的人物,对当地的文化、经济也有卓越的贡献的。
  恕我直言,对这些问题,我存在过困惑。最近三十年来,得知台湾同胞以及旅居海外的华夏后裔连续不断地来大陆寻根,还有七十多年前赴缅甸远征军的老兵,不顾身体的衰弱,坚持回国探望,即使亲友均已亡故或星散,他仍旧能以回到故乡而得到安慰。这才使我的思路豁然开朗。
  在人们乡土观念、宗族观念日趋淡薄的今天,钱汉东的散文随笔却没有随大流,而在这方面花了较多的笔墨,倾注了较多的激情,不仅无可厚非,反而难能可贵了。
  正因为我和钱汉东一样有着考古癖,捧读之余,提供些许资料,也许可供作者、读者参考。他说诸暨江藻和上海走马塘等地发现过不少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部队的“韩瓶”。早在1934年前后,我的故乡溧阳开河发掘出来的“韩瓶”成千上万,溧阳那一带的大运河直通宜兴,而宜兴的宋代抗金遗迹岳堤等等也不少,我猜测“韩瓶”十之八九就是陶都宜兴蜀山烧制的。
  再说,民间节日文娱活动的“抬阁”,我们故乡溧阳也有,我儿童时代看到过,还有扶巧难度更高的“车阁”。作者所写当然不仅仅是乡情、亲情,而是放眼宽广,就人物而言,此书第一篇《想起先哲李四光》,文笔流畅,学术含金量很高,读后觉得这位前辈不仅学识出类拔萃,而人格魅力亦异乎寻常,尤其在石油需求量不断上升、地震经常发生的今天,我们多么需要这些大科学家呀!
  早在十五年前,我和作者讨论过作家的学者化问题,还写过文章肯定作者为此所作的努力。这十五年来,作者陆续完成《探访中华名窑》《日照香炉》 等学术著作,已经用事实有力地作出了答案。
  其实,当初我们讨论的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就文学作品而言,也可以向作家化这方面倾斜,虽然学术含金量不免少些,但是像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或写父子之间的亲情,或写一尘不染的幽美的环境,也很有感染力。我期待钱汉东笔下多出现些类似画面、镜头,为中国文学创作增添新的艺术形象。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