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读者更习惯于线性结构的小说,一位主人公,一个家庭,贯穿始终才算理想。反观中国文学,以传统的章回小说为代表,习惯于群体式结构,一部小说里有几百个人物是司空见惯的。《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无不如此。这种写法,对中国人来说没有问题,但是翻译成英文,外国读者却觉得很难搞清楚谁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为什么?
因为中国人的名字都是有具体内容的,文字所包含的意象可帮助读者记忆。例如宝玉、晴雯、凤姐、花袭人,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字眼,会在读者脑中生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
然而,我们的优秀作品翻译成英文后,以26个拼音字母出现,这几百个人物在书中就失去了特征,极易相互混淆。再加上故事又沿着多条支线展开,就给西方读者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兴趣大减。
不同的价值观念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典故、传说、成语以及大事件对西方读者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小说中如果经常引经据典,翻译时却又没做简明扼要的解释,就会使读者不知所云,因而也会失去阅读兴趣。
例如:某著名作家的中文小说,中文读来脍炙人口,翻译成英文后,在北美市场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反响。对于某些中文读者熟知的历史常识,译者是应当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的,譬如东王府、老佛爷、大跃进、破四旧等等。
如果我们的作家和翻译家们还能对其他文化在真善美的认知标准上有更多的了解,就会事半功倍。
譬如《水浒传》中李逵为了逼迫朱仝上山入伙,杀害了县官的小儿子,在西方读者眼中,那是十恶不赦的魔鬼,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津津乐道于这种英雄人物,因此很难引起共鸣。宋江杀妾、武松杀嫂、杨雄杀妻,这些中国读者眼里的精彩段子,都令西方读者摇头。
班里一个女生告诉我,读完鲁迅的《孔乙己》后,她对这个人物的悲惨命运充满了怜悯。她的角度,与我们通常对这一作品中人物批判甚至嘲讽的分析,有不小的差别。
究竟是保持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学呢?还是经过“译写”的加工处理改造中国文学呢?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给外国人讲故事时,我会特别顾及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并且在背景资料上多着笔墨,帮助读者理解故事的內涵。这些都不是简单地直接翻译所能达到的。
培养大批高层次的翻译人才,将会大大增强中华民族在各个领域与世界交流的能力和话语权,这恰是我们欠缺又急需的。从长远看,我们需要培养的翻译,不应当只是翻译机器,而应当是高素质的人才,具备扎实的文化根底,才能胜任文学翻译的职责。
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通过孔子学院这个平台,几年来我们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切切实实地做了几件事。
首先是编辑针对海外大学生的双语中国文学教材,逐步在滑大开设中英文翻译的证书课程,培养专业翻译人才,满足中加两国文化交流的需求。
其次是翻译出版当代中国优秀文学作品。我们正在与加拿大的出版社合作,翻译出版当代中国优秀短篇小说选集,引入北美课堂。
建立中文资料室,方便师生阅读,促进和培养海外华裔子女对中文的兴趣。
采用不同形式,加强有效的中外交流。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以来,几乎每年都召开一次与文学相关的国际会议,促进中国作家和学者直接与其他民族的作家和学者交流。譬如:邀请了中国著名评论家白烨为大学生讲课,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现状;举办了“中加两国顶尖作家交流会”,邀请刘庆邦、刘震云、格非等来加,与加拿大著名作家和学者交流座谈;还举办了 “纪念白求恩逝世70周年国际研讨会”、“沿着丝绸之路——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文学-历史-呈现:北美华裔作家英文作品研讨会”等。
我相信,只要我们携手努力,中国文学的宝库一定会在全人类面前展现它璀璨的光彩。
因为中国人的名字都是有具体内容的,文字所包含的意象可帮助读者记忆。例如宝玉、晴雯、凤姐、花袭人,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字眼,会在读者脑中生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
然而,我们的优秀作品翻译成英文后,以26个拼音字母出现,这几百个人物在书中就失去了特征,极易相互混淆。再加上故事又沿着多条支线展开,就给西方读者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兴趣大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