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作品是建筑物 书评不只要远望它

    书展开幕前作家学者探讨“书评时代”

     从9点持续至近18点,昨天,第三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以一场马拉松式的主论坛 “书评时代”,为今天开幕的2013上海书展鸣锣开道。

    “最近这一周,上海每一份报章杂志都将被书的话题包围。从广义上来说,这些关于书的话题都是书评。开幕前一天,20多位中外作家、评论家、学者以书评为话题坐而论道,称得上临阵磨枪,恰如其分。”嘉宾之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这样评价。

    “书评家与作者应是好汉遇好汉”

    论坛以“书评:文学与读者的中介”开篇,一开始就遭遇嘉宾的提问。英国评论家、《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小说编辑托比·利希蒂希提出,把书评定位为“中介”是否太舒服了?文学包含唤醒人们意识的功能。书评就负担着协助文学的唤醒功能,所以“书评要写得尽量有趣,但不等同于取悦大众或卖弄自我”。

    围绕什么是好的书评,评论家程德培提出,如今,书评不可能做到遗世独立,点击率、发行量、市场影响力都能影响书评,“如果一本书销量动辄几十万,书评能无动于衷吗?不要以为否定一本书的书评就一定是讲真话,它也可能是营销的一部分。”

    《上海文学》执行副主编金宇澄指出,如今小说有同质化倾向,评论也有相似现状:评论者面对出版和读者没有细致的研究和沟通意识,换句话说,“对于当下读者的脉搏,没多少感觉”。

    《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提出,优秀的批评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应是智慧与智慧的角力、才情和才情的比拼。如果作品是建筑物,不只要远望它,还要进入建筑物内部考察它、感知它。

    学者止庵提出,要写出好书评,必须有真正的心得和独家发现,“书评家与作者应是 ‘好汉遇好汉’,否则书评只能流于介绍,可能还介绍得不是地方。”

    “把我写得惨点无妨,只要是个好段子”

    在各抒己见的议论声中,作为被评论的对象,作家的声音显得尤为有趣。贾平凹说,文学评论的独立是拒绝对作品无原则的吹捧,也拒绝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韩少功称自己“羡慕”评论家,“当代最好的文学,也许是批评。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苦于信息多、繁、乱,就像一个人暴饮暴食之际需要一个好胃。书评就要为读者提供一个好胃。”

    作家阿城起初对书评话题保持缄默,“作为写作者不能既做选手又做裁判。”尔后,他又给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段子:“这么多年来,很多人编了关于我的段子,有些段子把我写得特别惨,但如果它是一个好段子,我还很乐意向别人推荐——看,有人这么说我。我和书评的关系就像和段子的关系一样。”

    评论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由此阐发:“我们批评坏书时,最好也把段子写得有趣一些。批评者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犯过于自负、过于果敢的错误。好的书评,不仅是黑和白、好或坏的简单判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