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干瘪、毫无感情色彩的书名,讲述一个浓烈得化不开的爱情故事,这就是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小说《下一次》。他似乎以此炫耀自己的能耐——添加调料,把一场三角恋爱叙述得逾越常规。
《下一次》的故事发生在当代的美国波士顿。拍卖经纪商皮特和美术鉴定专家乔纳特是好朋友,又是业务伙伴。乔纳特痴迷研究沙俄画家拉德斯金。因为生动描画沙俄时代民众的疾苦,拉德斯金才华横溢的绘画几尽被沙皇烧毁。他侥幸逃生,躲藏在草堆中,目睹妻子遭枪杀,鲜血流淌在雪地的场景,镌刻在他心头。他从此不画女人、不用红色颜料。拉德斯金1867年病亡于伦敦,存世画作极少。有传闻说,他生前最后一幅油画用了自己独创的红色颜料,可此画在1868年的伦敦一次拍卖会后即下落不明。
乔纳特和皮特一起飞到伦敦,追踪传闻中拉德斯金最后的作品。一个多世纪前的历史尘埃,是马克·李维往这个谈情说爱的故事里,添加的第一份调料。
小说情节由此在波士顿、迈阿密、伦敦、佛罗伦萨、巴黎之间往返。居住在波士顿的画家安娜是乔纳特即将迎娶的新娘,卡拉则是伦敦的艺术画廊经营者。然而,乔纳特初见卡拉,彼此竟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一见钟情。《下一次》展示乔纳特对安娜的情感背叛,非但没有渲染卡拉不可方物的美貌,以作为文艺作品里惯常形容异性间感官诱惑的填充剂;相反,书中将乔纳特和卡拉色授魂与的缱绻,描摹成毫无肉欲感、脂粉气的两情相洽。作者匠心独运,将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时常产生的似曾相识感,用文学的笔触加以提炼,表述为“似曾相识综合征”。不仅如此,小说中还用神秘气氛和宗教色彩,为“似曾相识”赋予新的定义——前世情缘。
当然,实施如此“提炼”的操作者,身份必须不同常人。小说中就安排了这么个人物:神秘学研究者、耶鲁大学教授爱丽丝。这个手指上戴着形状不规则的钻戒、银白色头发的老妇人,犹如“巫婆”般地将乔纳特与安娜、卡拉的情感,在前世今生的追述里,不止一次地进行着扯断、撕裂、拼接、缝合的命运安排。《下一次》就是这样把东方宗教的 “三生石上旧精魂”和西方宗教的“灵魂不死”,添加了能量粒子、维度空间、基因等科技词汇,混合、搅拌着,在人性的爱和仇中,叙述了一个有强烈传奇色彩的故事。放任阴谋,肆无忌惮地熏渍爱情,是马克·李维往这个谈情说爱故事里,注入的重口味的第二份调料。被神秘浸泡的阴谋,往往是故事讲述者掌控读者心理的技术含量最高的手段。
拉德斯金的遭际,其保护人爱德华爵士的心机,红色画作重新面世的惊人场面……在马克·李维的笔下,表现得跌宕起伏。作者描绘结下前世情缘的乔纳特和卡拉今生相逢之场景:寂静月夜,卡拉首次轻吻乔纳特的脸颊,乔纳特突然身陷晕眩之中,发现四周的景象逐渐变化:沥青路面慢慢消失,一条木头铺设的小路逐渐成形,房屋的墙面开始剥落,小楼的墙体这里冒出砖头、那边露出生石灰。右侧突然出现一条死胡同,一阵马蹄声直奔过来……这些文字多半是马克·李维对影像叙事的借鉴。自从他的处女作《假如这是真的》被斯皮尔伯格慧眼识珠,改编搬上银幕后,他的文字亦时常讨巧地行走在符合视觉艺术的路径上。
《下一次》流荡着马克·李维小说的招牌式风韵——对真挚爱情的歌咏。乔纳特和卡拉以这一世的殉情,抗拒“巫婆”爱丽丝的阴谋,在下一世“有情人终成眷属”,小说结尾富有理想色彩。在如今物欲喧嚣的人世间,歌咏真挚的爱情,对此谁又能指责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