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不断增强的对文学叙事写实性、当下性、现场性的追求,实际上就与对读者阅读心理的迎合有关。对于当今那些看着电视直播成长起来,“阅读的兴趣点在于凝聚了这一代人经验的事件、细节是否能以符合他们记忆的方式被忠实地记录下来”的读者而言,选择具有当下性的事件,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使文字呈现的世界与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最大限度地重叠,制造出一种高度“仿真”的阅读效果,的确是一种颇为有效的修辞策略。正如有论者所说,那些并非高品质的“仿真性”作品,的确能“在市场化现实中普遍地受到称赞,它们洋洋洒洒地相互依附和攀缘,得到市场化社会意识和文学批评的全面加强”。
由于一些作品文学的世界与当下浮躁喧嚣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近,与真实事件发生的现场距离太近,因而也就无法获得冷静审视人生、反思日常经验、批判现实的距离。而对人生的冷静审视,对日常经验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现实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恰恰是现实主义文学必须具有的品质,是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精髓与魅力所在。
更为糟糕的是,由于过分考虑商业利益,过度迎合读者阅读心理,使得当代许多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底层”、“反腐”、“纪实”等名义下,糅进了许多不避烦琐、不忌道德底线的性描写、性暗示,同时也有许多暴力、凶杀、血腥场面的渲染。不少作品更是渗透着官本位、拜金主义、视女性为玩物等落后的、错误的及至腐朽的思想。以满足一部分读者不良的阅读趣味为手段而追求市场效应的文学写作,实在是一种对读者、对社会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这与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那种用文学解剖现实、干预生活,改造人性的人文情怀完全背道而驰。而那些在“真实”的幌子下,编造千篇一律的类型化叙事,虚构一些没有生活依据的离奇情节的作品,其创作态度与写作手法,更是与现实主义毫不相干。把这些作品放在现实主义的名下,实在是对现实主义这一名称的亵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