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有毒?

    这样的题目可能有些耸人听闻。而且我们说的不是无名故事,不是日本人改写的重口味作品,是经典的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

  然而这其实不是什么新鲜说法,尤其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家长、教育专家、心理专家表示:格林童话里的故事“太血腥、恐怖”、安徒生童话“太悲惨”,容易给儿童带来不良影响和心理阴影,不宜给孩子看;还有人则认为:不要给孩子看太多童话,童话里太过单纯美好,是非极端,会影响他们对真实社会的认知;当然,我们还能看到更多的个案分析,诸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宣扬后妈都是坏的,不能让孩子从小有如此偏见”,《海的女儿》“为了盲目的感情牺牲自我、甚至不惜牺牲整个族群,不能让孩子有这样错误的感情观”,《阿拉丁神灯》“简直就是宣传不劳而获,而且是为了自己的欲望投机取巧”,“不明白《快乐王子》这种悲惨而奇怪的故事是要告诉孩子什么”……

  童话依然是那些童话,它们大多经过了上百年的经典流传,留在一代代人的童年记忆中。我们似乎很难去统计多少人因为童话影响了对世界的认知,以至于他的人格养成后对世界造成的影响。我们只能大概其知道,大多数孩子都会喜欢童话,因为那幻想的世界——有趣。

  童话依旧是那些童话,然而在不同的时代,对同一故事的讲述和解读却可以不同。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它可以成为一个模本,任人们反复构建、解读、阐释出各种意义。有趣的是,它就在哪里,怎么解读,却在看的人的眼睛。它有毒或无毒,用佛家名偈来说:不是幡动,是心动。

  我们应该高兴社会进步了,因为越来越多的成人会关注儿童的心灵成长,关注阅读对他们的影响。然而回到那些经典的童话是不是“有毒”、该不该给孩子看的话题上时,更多的成人其实应该先冷静地审视:你是不是在孩子适当的年龄给他看他能看懂的书?你会不会在阅读上对孩子有过度保护的倾向?你是不是尊重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权利?你有没有以成年人的思维方式绑架了孩子的游戏天性?你懂不懂得启发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你能完成这些自省并真正无愧的时候,我相信,你的孩子不会因童话“中毒”,甚至可能,任何读物的“毒素”,都不能轻易与之亲近。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