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霍比特人》的热映,再度带动了托尔金书籍的销售。而中文图书版权方世纪文景也趁热打铁,于19日邀请托J.R.R.托尔金研究专家大卫·布朗、英国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版权总监露西·范德比尔特来到上海,与《霍比特人》中文版译者吴刚等人共同探讨托尔金的文学历程,多角度解读托尔金笔下的神话体系。
《霍比特人》起初是睡前故事
大卫·布朗是托尔金基金会指定出版人,他首先介绍了托尔金的创作和出版情况。他透露说,托尔金开始并没想过要出版《霍比特人》,是因为需要用钱才听从朋友的建议把书稿送到出版社。亲历过一战的托尔金在书中批判了工业技术和战争对自然、人性的破坏,营造了霍比特人生活的美好夏尔世界,设定了普通人成长为英雄、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情节故事。在二战爆发前紧张的局势中,《霍比特人》受到了大众的热烈欢迎,托尔金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作家。从这个意义上说,《霍比特人》开启了托尔金的文学生涯,也为《魔戒》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如今,《魔戒》已经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托尔金更被视为奇幻文学的开山鼻祖,开启了《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等奇幻文学的世界性浪潮。
布朗说,尽管很多人认为《霍比特人》是《魔戒》的前传,但实际上《霍比特人》起初只是托尔金给自己孩子们所作的睡前童话;而《魔戒》才是托尔金从中学时代起便一直想要创作的英雄传奇。因此《霍比特人》的故事要简短许多,情节、用词等也带有显著的儿童文学特征。“所以我10岁就读了《霍比特人》,但直到30岁心智成熟,做好一应心理准备之后才开始阅读《魔戒》。”布朗笑着说。
奇幻文学创作应植根于现实
作为中文版译者,吴刚表示翻译小说的过程亦是受教育的过程,他越来越意识到不应该给《霍比特人》简单地贴上儿童或者奇幻的标签。例如,身为语言学教授,除了创造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之外,托尔金还为笔下的各种生灵发明了具有完整词汇、语法的专用语言。这种创作模式不仅在托尔金日后的作品中延续下来,而且成为英美奇幻文学创作的经典范式。另外,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托尔金试图通过《霍比特人》影响自己的孩子,树立起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这种“普通人也能成为英雄”的激励,是托尔金作品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文学理论家刘绪源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说:“《霍比特人》看起来情节粗疏,行文有些幼稚,但却具有非常朴素的韵味,甚至令人想起《圣经》。相比之下,电影则显得太商业化了。”
大卫·布朗则表示,尽管托尔金本人也不喜欢自己的小说被改编,但如今影视作品影响阅读潮流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过目前上映的电影只呈现了小说前六章的内容,“所以观众如果不想再等两年才知道故事的结局,那就赶紧拿起书本阅读吧。”
目前,中国国内的奇幻文学也开始盛行,尤其依托网络形成较为固定的写手与读者群体。布朗从出版人的角度,给中国的奇幻作家提出忠告:“想像力过于丰富未必是好事,奇幻文学创作仍须植根于现实。作家创造的世界应该有其内在逻辑,人物性格也需要有足够的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