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乌龙照”的民意诉求

    近日张作霖之孙张闾实向媒体爆料,称2007年前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中,祖父张作霖的照片并非张作霖本人,而是一位湖南督军何海清。这一指认得到了何海清后人的证实。人教社工作人员对此表示,此前在网上看到过关于用错照片的信息,但现在的历史书已经改版,照片已删除。1月17日下午,张氏帅府博物馆特别举行媒体说明会,用历史资料证明,这张张作霖的照片绝对没有用错。

    历史教材中的张作霖照片,到底是真是假,仍然可以继续论证。张氏帅府博物馆举行的媒体说明会,虽然力证张作霖的照片是真实无误的,但是,“真实的历史”、“记录的历史”、“解读的历史”和“接受的历史”,都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只能暂时认定张作霖的照片没有用错,但学术史上或者说史料学科发展史上,在瞬间完成“翻案”的故事或事故,都不在少数。

    张作霖的照片用对还是错,现在看来这件事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材的编写者应当从张作霖照片“乌龙”事件发现读者和学生的一些民意诉求。先让我们看一看张作霖照片事件发生的语境吧:先前,曾有网友在微博上传一组插画,称秦始皇、汉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等多位古人的画像相似度极高,只是有胡子和没胡子的区别,感觉自己上学那会儿被糊弄了;也有网友指出,屈原、祖冲之的衣襟被穿反,战国时期的孙膑“穿越”坐上轮椅,荀子坐凳子读纸质书,类似错误也是层出不穷。张作霖照片“乌龙”事件背后,其实是我们对于“被毁”的教育观的一种反抗。

    教材中的错误,在笔者看来,至少可以分成三大种类:一是,史料错误,既在史料的运用方面出现了“张冠李戴”的情况;第二类错误,为粗心大意式错误,“韩愈生于768年,卒于783年,只活了15岁”这样的错误,就应当是粗心马虎所致;第三类错误,是教材编写者故意为之的错误,比如,那些造假的语文课文和擅自篡改原作者语句的有意行为,都是为了适应某段时期的教育观念而刻意为之的错误。这三种错误之中,史料错误,属于学术方面,可以争论,也是最可原谅的一种错误。第二类错误,是不负责的表现,但因为不是恶意,倒似乎也可以原谅。至于第三种错误,因为是有意为之,则根本容不得宽恕。

    但是,揆诸当下文史教材,属于因为偏见而出现的有意为之的错误并不少见。比如说,爱迪生用镜子反光原理帮助医生为妈妈做阑尾炎手术,这个故事既早于阑尾炎手术的最早记录接近半个世纪,而且,油灯条件也并不利于开展手术,用再多的镜子,也造不出无影灯……此外,牛顿和苹果的故事、达芬奇和鸡蛋的故事、爱因斯坦和小凳子的故事、华盛顿和樱桃树的故事,都存在一定的争议性。可以这样说,教材的编写者,有时为了证明正面人物的伟岸,而把故事编得有些“过”了,以至于有些已经违背了常识。

    张作霖的照片真假争论背后,是公众对于脸谱化历史人物的怀疑甚至是反抗。古人的画像可以随便拉拽,可以把据说相貌并不堂堂的李时珍画得“仙风道骨”,但对于尚有历史后人的近代史人物,教材编写者就应该保持一些警惕了。更应当提醒的是,教材是教化公众、开户民智的最基本载体,它应该有对各类错误“零容忍”的底线,应该有起码的诚意,如其不然,教育就会变成愚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