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家物语》译序

    9~11卷讲述志得意满的木曾义仲,俨然以为天下在握,于是骄横粗暴、飞扬跋扈,在京中胡作非为,民心丧尽。镰仓源赖朝趁机命令弟弟源范赖、源义经讨伐义仲。义仲众叛亲离,迅速败亡。全书的重点由此转向被视为战神的源义经身上。义经进京后,受到了后白河法皇的信赖,奉命进击平家。他一路势如破竹,一之谷合战、屋岛合战,屡战屡胜,直逼平家盘踞的大本营。鼙鼓雷响,雅乐无用。颓废腐朽的平家完全无力抵抗,最后坛之浦化为修罗炼狱,海为血染、地为尸覆,幼帝安德天皇投海,平家全族败亡。源氏从此独揽朝政,日本进人幕府时代。但源义经也因为功高震主,受到源赖朝的猜忌,不得不远遁避祸。
    12~13卷作为结尾,讲述源赖朝为绝后患,如何搜捕残害平家血脉;以及安德天皇生母建礼门院在绝望中出家为尼,最后于大原寂光院中了却余生。
    《平家物语》的主体叙事线,侧重于平家兴衰和源平争霸两方面,对之前的重大历史事件“保元之乱”和“平治之乱”,以及源氏的家世均仅以略写一笔带过。作者既对平家强盛时的专横跋扈表示不满,又对其失势后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同情,同时在书中加入了自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相对于其他军记物语,其价值观、历史观、伦理观,都带有一定的先进性。全书在结构上尽量避免了单调的直线性展开剧情,在情节的布置上变化多端,军事、政治、歌咏、恋情穿插其中,加以文词生动,雅俗共赏,又有琵琶师到处传唱,所以流行非常广泛,后来出现的能乐,净琉璃、歌舞伎等,也多选取其中的故事编为台本,其主要情节和人物在日本家喻户晓、深人人心。
    关于《平家物语》的作者,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定论。由于吉田兼好在《徒然草》的第二百二十六段中,记载着:“後岛羽院の御晴、信浓前司行畏、稽古の窨……此の行畏人道、平家物捂ふ作て、生佛ょぃひほ盲目に教,へて语。”所以有研究者据此认为作者是信浓前司行长(信浓是国名;前司是官名,前国司之意;行长是名字;姓氏未知),他写了3卷本或6卷本的《平家物语势后,再传授给一位名叫生佛的盲琵琶师弹唱、传诵。这成为了平曲的开端,风靡后世。后来又有研究认为,12卷本《平家物语》的作者是参议吉田资经。然而此二说在数百年的漫长岁月里,逐渐无法取信于研究《平家物语》的学者。原因在于《平家物语》与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相类,属于素材长期累积型作品,其版本浩繁、差异明显,在流传过程中内容不断变动,卷数越来越多,再加上用典丰富、行文风格多样,所以学界通常将《平家物语》视为集体创作的结晶作品。信浓前司行长、吉田资经只是这众多创作者中的一员,不过他们的名字有幸流传了下来,而其他参与创作的人,都湮没在了逝去的历史长河中。

    三、《平家物语》的文学思想价值

    日本一向擅长于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和改造,其社会文明的发展长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泽被。《平家物语》的成书时期,相当于中国南宋嘉定年间,比《源氏物语》晚问世二百年左右,所汲取的中华文明的养分,自然比《源氏物语》更为深厚。
    首先,《平家物语》全文以日语假名、汉字混合使用,众多段落采用“七五调”和对仗工整的骈辞俪句,再与散文体相融合,注重声调的节奏,形成了独特的韵散交错、音律铿锵的文体。读来节奏分明、语句协调,令人击节赞赏。
    其次,《平家物语》将中国历史与全书内容进行了巧妙的衔接。全书的主线,以源平争霸的史实为依据,用文学化的加工合理添加虚构成分,同时熟练而准确地引用佛教传说、本土传奇,并且大量借鉴化用了中国历史典籍,令作品散发出古色古香的动人魅力。书中经常出现“史例先言”的描写方式,即为了呼应当下发生的事件,往往先举中国或日本的类似史例加以说明,借此强化叙事主题。由此可见古代日本人对中国历史相当熟悉,往往将之当作有典可查的宝贵经验。据统计,全书引用中国诗文典故共124处,直接引用原典文句的有72处,借用汉文典故的52处。引文有确切出典的108处,所涉及的古籍范围极广,从先秦到唐代,经史子集无所不包。《礼记》、《周易》、《吕氏春秋》、《史记》、《汉书》、《贞观政要》等,都能在书中找到直接引用的例子。所涉及的中国历史人物,古圣先贤、文臣武将有七十余人。此外,尚有四十余则被引用的中国史事。所有这些引用,经过取合润色后,穿插糅合于各章节中,以古喻今、以史为鉴,使读者阅读兴味大增,对历史的体会也更深一层。
    平家一族既是武人,同时也是贵族、歌人。因而戎马倥偬之际,仍不忘游山玩水、观花赏月。或赋诗作歌、或丝竹管乐,以抒衷肠、以寄幽怀。是以书中随处飘溢着人文的风雅和物哀的悲调。这些吟咏的作品,除了本土优雅绚丽的和歌、俳句外,亦有不少中国古诗,其中自居易诗句被引用最多,达23处。《长恨歌》和《新乐府》都被活用到书中,与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紧密结合,浑然一体。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