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事情是关于《大中华文库》的筹划与出版。这件事情是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时任新闻出版署图书司司长杨牧之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得到了当时宋木文、刘杲等署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我参与了编纂出版前期的一些工作。《大中华文库》的编纂出版,难度很大:一是选目,要从浩瀚的记载中华文明的典籍中选出百种左右能够覆盖并代表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作品;二是翻译,要先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再把白话文翻译为英文;三是资金,当时虽然列入了国家“八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但是当时国家并没有任何资金支持,需要组织若干家出版社自愿参与出版。记得当时,杨牧之、黄友义、马欣来、黄松等同志和我走访了许多学术界老前辈,季羡林老、任继愈老、杨宪益老、萧乾老、叶水夫老等,还组织了若干次座谈会,工作做得很细。这些学者、大家的评价,让我们对这套书的选择、翻译、出版树立了很大信心。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座谈会上季老的发言。那天季老讲的很激动。他说,“五四”以后的中国一方面是打倒孔家店,一方面是“拿来主义”,“五四”以后的中国一直是西学东渐,翻译了大量的、几乎所有的外国思想、文化和学术名著。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却很少翻译出版到国外。现在我们的国家经济上有实力了,但文化上还不行。改革开放的中国到了应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候了。最大的贡献应当是思想文化的贡献,这个(指思想)是无国界的。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世界上却一无所知,这和我们国家不相称。因此,季老反复说,在这个意义上,《大中华文库》这套书评价再高也不为过。季老的讲话让大家很受鼓舞,也让外文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初期参与工作的出版机构树立了信心。这套书历经20载,温家宝、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鼓励批示,新闻出版署和后来的总署几届领导班子全力支持,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出版资金的支持下,这套书终于修成正果,共出版近100种,翻译为英、法、德、日、韩等多种文字,去年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表彰大会,中央领导同志接见有功单位、有功个人并对这套书给予了很高评价。季老等当时一批学者、大家的精辟分析、鼎力支持与鼓励,应和《大中华文库》一同载入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