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温不火了几年之后,2012年,二维码遍地开花,报纸、杂志上出现了一个个黑白相间、纵横交错、形似迷宫的二维码,用手机摄像头识别二维码内容,实现手机视频、音频、图片、文字介绍的无缝链接,变成可以“听”和“看”的媒体。当图书遇到二维码,是否也能让精彩内容“码”上开始?
今年秋天,西蒙·舒斯特出版的所有书籍封底都印有二维码,连接书本作者在该出版社的主页;青岛出版集团数字动漫出版中心最新推出的24种动漫书已全部添加了二维码,读者能够借助数字终端,直接“点播”互联网上播放的动画片;上海童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近日获得水果忍者线下出版物独家授权,即将上市的首批产品均印上了二维码,扫描后读者可获游戏道具和公仔玩偶……
2012年,借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东风,二维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餐饮、交通、IT、旅游、广告、报刊等多个领域,如今又在图书出版领域渗透并扩散开来。面对万“码”奔腾的态势,出版业以何种心态面对,如何借力二维码挖掘新商机,曾经偃旗息鼓的二维码能否在出版业爆发,这一小小黑白方块矩阵蕴含的能量充满了未知与期待。
二维码来袭 书业如何借力
事实上,书业对二维码并不陌生。早在2007年,中华书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即试水二维码手机网站服务,提供出版社信息、新书信息、精彩章节试读等功能。记者了解到,受当时手机用户群上网条件局限、后期平台费用较大、二维码产业环境不成熟等因素影响,这一尝试并不顺利,但是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二维码为“纸数互动”提供了一把钥匙,打开了读者由纸质阅读进入网络阅读的大门。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推出的《骑车游北京》是国内第一本大量使用二维码的图书。全书使用数十处二维码介绍44条经典骑行线路,涉及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内容形式。该社社长杨西京认为,二维码的使用可以使传统纸质图书的阅读内容得到延伸,满足读者对视频、音频以及定位导航、导游、导读等深度阅读的需求。二维码目前及未来应该会成为传统纸质图书和数字出版技术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传统图书搭上数字出版高速列车的一个快速通道。
2012年被称为二维码爆发之年,中国手机二维码市场快速升温,这个小小的黑白方块矩阵在书业发挥的能量也在逐渐放大。记者在北京的书店随机调查发现,不少图书,尤其是旅游、养生、美容类图书已悄然印上了二维码。
制作便捷成本低廉。江西科技出版社市场图书编辑部主任邓玉琼在其责编的新书《祛病调养话健康》首次尝试了二维码,连接作者自建的健康养生网站和养生讲座视频。她告诉记者,二维码的生成有多种选择,可以通过二维码在线生成网站,也可以下载二维码生成软件,有许多免费的生成资源,也可以和专业的二维码生成厂商合作,为出版社制定个性的二维码。二维码容易制作,持久耐用,尺寸不受印刷像素的影响,形状和尺寸大小、比例可调,在图书的封面、封底或者内文印上二维码的整个过程几乎都可以是免费的。此外,二维码的印刷不需要特别的技术,将生成的二维码以图像格式插入文字内,或放置在封面中,完成书稿的编辑加工后即可付印,十分方便。
立体化营销再添亮点。二维码作为一种新兴营销工具,在简洁的视觉呈现、便利的使用方式和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三者之间达到了一种绝佳的平衡。
“从今年6月份开始,湛庐文化不断进行各种二维码营销的尝试。我们在几乎每本书的封底加上了二维码。很多是指向国外作者的TED演讲视频,为读者在书店翻阅时提供购书参考,同时为买了书的读者提供增值服务。”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陈漪举例,湛庐文化为最近重点推出的《绝地撒哈拉》策划了名为“梦想行者”的营销计划——量身打造专属该书的限量版“梦想行者大礼包”,并举办“行走三江,探秘云南”的梦想行者探险活动”等。
以往这样的营销信息,都需要通过媒体和社会化营销等复杂的渠道,历经很长时间才能传播出去,传播过程中还会出现信息层层衰减的情况。现在我们把活动的宣传信息和报名页面直接做成了二维码,放在书腰醒目位置,能随着图书本身的铺货推广出去。
最近中华书局牵头的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在传统书、报、刊、电视媒体之外,也利用二维码、手机短信、彩信平台等新媒体技术全方位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O2O对接拓展销售渠道。O2O即Online To Offline,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而二维码是移动互联网O2O的重要入口之一,可以搭建线上与线下的桥梁,还可以通过其进行移动支付。目前,有的图书二维码实现数字阅读的功能,有的二维码则实现销售功能,即指向网络书店的购买链接,完成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