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在1683-1689年流亡荷兰期间,与友人E.克拉克讨论子女的教育问题时写了几封信,1693年洛克整理出版了这几封信,书名为《教育漫话》,这部作品后来成为近代英美教育思想史上的一本奠基性著作,它对近现代英美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洛克在结语中说:“本文的内容,只是针对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各种目标、以及一位绅士的儿子的教育所发表的一般意见……因此,我所谈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他这种地位的年轻绅士的教养所必需的一般事项……”简而言之,这本书谈论的主题是如何培养一个“绅士”。不过,与一般中国人的理解可能不同,洛克乃至一般英国人所谓的“绅士”,既不是指贵族,也不是指风度翩翩的公子哥儿,恰恰相反,他们所谓的“绅士”,是指我们现在所谓的具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或者说高素质的人才。
在洛克看来,绅士教育有几个特点,一是培养强健的体魄,二是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他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乃是塑造一个人的精神或人格。因此,德育在洛克那里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是指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它包括德行、智慧、教养以及坚忍等各种美德的培养。“德行”是指诚实正直和善良的品质,“智慧”是指在处理个人事务中所表现出来的精明或富有远见的品质,“教养”是指礼貌,即“懂得对于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以及什么地方应当有什么样的举止与礼貌”,其根本的精神是对别人表示殷勤和尊重,因此它必定既反对忸怩羞怯,又反对轻狂放肆,而尤其反对粗暴、轻蔑、苛刻和吹毛求疵。教养往往被人忽视,但它却非常重要,而“坚忍”则是指勇气,即“当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灾祸或危险的时候,他都能够镇静自如,能够泰然自若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它“是其他各种德行的保障和支柱”。
洛克把贯穿于所有这些美德的本质归纳为“听从理性的指导而克制欲望”,他认为,“一切美德和价值的伟大原则和基础在于: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够不顾自己的爱好而纯粹遵从理性认为是最好的指导。”
“美德”是被所有的教育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其内容之广几乎无人能够真实阐述清楚。洛克以“培养之基本方法”的形式把一个哲学词语变成了一道日常工序。他认为,必须从小通过反复的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换言之,虽然各种美德的本质在于听从理性的指导,但“听从理性的指导”本身与各种美德却不是一种理性活动,而是反复的训练养成的习惯。由于基本的方法是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具体操作时就要注意儿童的心理,要以榜样和引导为主,其中较为关键的因素是奖惩方式的选择与耐心;而对德育最不利的做法,也就莫过于娇惯放纵了。
显然,洛克非常反对溺爱放纵孩子,认为这是最大的教育失误;在洛克看来,精神和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而智育虽然需要却并不重要,因为一旦解决了精神和人格的问题,孩子自己就会去努力学习知识,相反,人格教养和懂得世态人情要远比智育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