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陈宧”当“陈宦”

    在我们对陈宧有一个初步了解后,再来看一下有关出版物对陈氏的记述。在《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李盛平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出版)与《民国人物大辞典》(徐友春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辞条中,在《百年家族·黎元洪家族》之《困居之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在《黎元洪传》第十三章《初任总统》(崇文书局2009年版第211页)里,居然都是将“陈宧”误作“陈宦”。而《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之《黎大总统面面观》则是“宦”、“宧”相间(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更可笑的是,陶菊隐著述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三联书店的版本(1957年出版,1978年重印)均是“陈宧”;而海南出版社于2006年,以《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1895-1928》(全五册)重新出版时,竟赫然印为“陈宦”。诸如此类,将辛亥首义人物金兆龙误作“金铫龙”,把程定国(正瀛)变成“陈定国”(伍立杨著《中国1911:辛亥年》,春风文艺出版社2011年1月版;伍立杨:《首义第一枪到底是谁放的》,《海南日报》2011年10月10日第十六版)等,也时有发现。

    综上所述,为何将“陈宧”一而再,再而三地搞错呢?我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有三:

    首先,“宧”与“宦”笔划相近,容易混淆;“陈宧”是历史人物,影响有限,且“宧”不常见,容易出错。其次,编剧、导演与演员,乃至我们的审查官员,史学修养不足。例如在民国初年,一般称人名不是直呼其名,而是呼其号,或以里望称人名。像称陈宧,一般称作“陈二庵”;称黎元洪为“黎黄陂”等。如果稍有历史常识,演员在影视剧中,只会将“陈宧”称作“陈二庵”,不会误呼“陈宦”。再次,传记的作者与编者,对与传主相关人物的研究,以及工作责任感,亟待加强。据笔者了解,上述专著的作者与编者,不是史家,便是中文专家、教授,不存在知识问题。只是有的学者偏重于宏观,疏于微观所致;有的作家、编剧,往往注重艺术性,而忽视历史真实。再则有的作品,纯属应酬之作,未作深入的考订。所以,我们只要稍加认真,是完全可以避免出现这一硬伤的。

    人名是一个人特有名词,稍有不慎,就会张冠李戴。有时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记得有一位领导退休前参与编纂了一部专著,但编辑竟将他的名字的“骅”,除掉了“马”字旁,被人讥笑为“下马了”。闹得很不愉快。曾几何时,笔者也曾深受其害,有人将敝姓“裴”误作“斐”,我就起笔名“斐祎”,又被人误为“斐伟”。后更名为“飞翼”,有人仍误作为“飞冀”,真让人哭笑不得。

    怎样才能不出错,窃以为,一个办法,少一点应酬,多一点知识的积累;再就是,有疑问,多查询;信不足,多请教;付梓前,多给专家看。当然,还有一个最笨也最可靠的办法,那就是认真再认真,细心再细心!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