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为纪念《申报》创刊140周年、史量才接办《申报》100周年,上海历史学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史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静安区文史馆、社会科学报社联合举办“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图书馆等单位的学者,与杨杏佛、李公朴和艾思奇等名人之后,以及《申报》、史量才遗物收藏者会聚一堂,就史量才与《申报》的历史发展及其影响展开了深入对话。
值此之际,上海书店出版社也重新推出16册精装的《申报年鉴》全套影印本。这是上海文化发展名牌项目——《申报》整理出版工程的又一新成果。从1933年《申报》创刊60周年起,该报陆续编纂出版了5巨册的《申报年鉴》。
一份可信可查的历史档案
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而《申报》之所以能执全国报业之牛耳,与著名报人史量才的努力直接有关。史量才在1912年买下《申报》的经营权后大事革新,此后由他主持馆务的22年是《申报》最辉煌时期。原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马光仁就说:“研究中国近代新闻史,不能不研究上海近代新闻史;研究上海近代新闻史,不能不研究《申报》;研究《申报》,不能不研究史量才。”
《申报》的创办与发展,与其他报刊一样,不能不受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但同样条件下为什么《申报》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多、社会影响最大?马光仁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申报》主持人遵循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规律办报,他从《申报》对民国报刊发展的影响的角度,描述了它作为一份成功地进行经营管理的报纸所产生的影响。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所所长熊月之分析说:“史量才最为可贵的,是他坚持独立办报的精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苏智良也说:“人格、报格、国格”三格是史量才的独立自由精神的写照。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黄瑚则从“九一八”事变后《申报》所刊内容来考察史量才对国民党统治当局、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以及中国的前途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他认为,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史量才出于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的同时,在政治上也转向进步,开始了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
史量才研究者庞荣棣认为史量才的办报被称为“史家办报”,是指他秉承史官的职责准则,传承“史家写史”的精神来经营《申报》。她称史量才是想在乱世之中,把《申报》办成一份可信可查的权威历史档案。她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回顾史量才在新闻事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贡献,认为通过对先人的追思,也能为今人找到一剂医治当下时弊的良药。
带动民间舆论的兴起
《申报》是近代上海公共舆论最主要的构建者,与会学者也从《申报》与公共舆论的形成来再现其历史与影响。上海图书馆刘明辉从《申报》对杨乃武案件的追踪报道来看中国近代报刊社会舆论监督的兴起和影响,在刘明辉看来,《申报》带动了民间舆论的兴起与报人自觉意识的形成。
30年前,上海书店为保存史料,曾将长达78年的《申报》(1872年4月30日——1949年5月27日)全部影印出版,400巨册精装在当时是建国以来体量最大的出版物,《申报(影印本)》以及该社之后陆续影印推出的多种《申报》系统出版物,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所所长熊月之致闭幕词时就指出,《申报》对于上海来说是一部极其翔实的城市日志,最近几十年世界范围内的上海史研究热长盛不衰,美、英、法、德、日等国学者撰写的上海史著作、博士论文数以百计,论文数以千计,远远超出对中国其他城市史的研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上海史资料丰富,而“上海史资料之所以那么丰富,《申报》功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