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三个词语概括人生,那么可能就是:生命、爱情、死亡。小说《假如这是真的》的情节无疑就是围绕生命、爱情、死亡而展开的。 这篇小说是法国人马克·莱维的处女作,纵然他那时还是一个建筑师,可是好莱坞的斯皮尔伯格竟然花200万美金买下了这个“菜鸟”作品的电影版权。斯皮尔伯格看中的,当然是《假如这是真的》可以用电影语言表述的内容:年轻的建筑师阿瑟先生深夜回到他新租的公寓,发现有个年轻女子躲藏在浴室壁橱里。她说自己是原来租住在此处、因为六个月前的一次车祸而成为植物人的医生劳拉的幽魂。深度昏迷的劳拉躯体躺在医院病床上,灵魂却在孤独地游荡,只得寄寓在此。幽魂要求阿瑟允许自己留下,因为她这么多日子无法与人交流,倍感孤独,而阿瑟是这人世间唯一能够看到她并与她交谈的人。在幽魂的引导下,阿瑟来到医院,才相信她的解释。于是阿瑟竭力相助,希望她能灵肉合一,重返人世。可在与幽魂的交往中,他原本拯救她生命的起意,逐渐延伸、扩展到爱情的领域。 然而,即使是相爱的情愫悠悠,劳拉却连一杯咖啡都不能为阿瑟煮,人与幽魂岂能有男欢女爱的肉欲感受?阿瑟对劳拉幽魂的爱情,是一种只是给予不求回报的精神升华。在欲望横流的人世间,为何阿瑟能奉行如此纯洁的爱情观念?这正是《假如这是真的》的独特之处。 或许是对当下一味强调性欲满足,取代甚至阉割了爱情的精神满足表示不满甚至厌恶,或许是为了追求艺术的独辟蹊径,《假如这是真的》为爱情的本质回归唱了一曲赞歌。小说成功地运用了悬念和补叙,曲径通幽,将读者引入阿瑟的家世:关于阿瑟的家庭教育、他母亲遗留的别墅、阿瑟母亲的婚恋观念……都随着那个有着几分神秘色彩的黑色手提箱被打开,通过那页页信笺的一一展读,徐徐呈现。其实,这才是这篇小说的精华所在。 书信,可谓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语言,最擅长表述情感之缠绵、深沉,无论是母爱还是情爱。《假如这是真的》借助阿瑟母亲信笺的文字,为阿瑟的爱情观作出注解,那似乎是对被当下流行的注重感官刺激的爱情观的一次拨乱反正。当然,为了使小说有感染力,情节必须曲折,于是,惯常勾引人们眼光的警匪故事元素齐齐出场:医院马上要对劳拉实施安乐死,阿瑟决不允许他们这样做,可是,他只是唯一能够看到她、与她交谈的人,他没法让其他人相信劳拉幽魂的存在,即便是劳拉的母亲。为了保存劳拉躯体,期待她日后醒来重返人世,情急的阿瑟不得不潜入医院,偷运走植物人劳拉。医院报警,要捕获初次犯案的阿瑟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可是,有三十年破案经历的老警探,对生平清白的阿瑟的作案动机却是百思不得其解…… 说《假如这是真的》是“外国聊斋”,不仅仅因为它是个鬼故事,有幽魂,有艳遇,有穿越阴阳界的人鬼相恋,有对爱情含义的完整阐释,更有对人生意义的高尚追求。如同蒲松龄以谈鬼说怪,借“三生石上,颇悟前因”的故事,寓人生劝惩之意。可喜的是,《假如这是真的》描摹幽魂,不渲染森森鬼气;抒写情爱,无肉欲喧嚣文字。书中对于健康情感的培育、爱情初萌之际的引导,以及如何解读生命与死亡等,都透过书信体那感情浓郁的语句,娓娓诉说,散发着炽烈的母爱,堪称饱含人生哲理的美文。 其实,人与幽魂相恋的故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不算少见,它们多半以形象美丽、情感悱恻、恐怖幽怨作基调、布氛围。《假如这是真的》则讴歌了生命的可贵、爱情的纯洁,用脑昏迷、安乐死等现代科技词汇,扩充着幽灵故事的内存,并且讲述得明朗动人,诗意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