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三联等正式重回上海 昨举办“回家”庆典活动
1950年代全国出版行业大调整,一批发端于上海的知名出版机构迁往北京。时隔半个多世纪后,这些出版社陆续重回上海。
昨天,创始于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以及中国出版集团旗下另外两家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和荣宝斋,共同在蓝桥创意产业园区举办以“回家”为主题的系列庆典活动。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刘伯根表示,重回上海的这几家出版社将注重发展新型出版业务,尤其是数字出版。
上海分公司看重数字出版
商务印书馆和三联等4家出版社以“回家”形式重回上海,更多的是以“集体”名义“回家”。
在此之前,商务印书馆和三联早已在上海开展各项业务,比如商务印书馆一直在上海设有一个办事处、一家信息中心和一个经营部。如今“回家”只是意味着,商务印书馆以及其他3家出版机构以独立法人实体在上海开展业务。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和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之前曾分别向早报记者介绍,三联书店在年前已经在上海注册了分公司,商务印书馆则在上海注册了商务印书馆上海有限公司。
商务印书馆等4家中国出版集团旗下出版机构“回家”在上海设立分公司,目前并不会影响北京作为中国出版业中心的地位,4家在上海设立分公司的出版机构也不会开展太多与北京总部重叠的业务。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刘伯根昨天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上海设立分公司是为了合理布局中国出版集团的出版业务,利用上海出版资源,“进一步探索跨国、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发展之路。”另外一方面,商务印书馆等4家出版机构的上海分公司选择以数字出版为特色的蓝桥创意园区,这也暗示着这4家出版机构在上海的业务将会跟北京总部的传统出版有较大的区隔,刘伯根也表示,这几家在沪开分公司的出版机构主要将探索新型出版业务,尤其是数字出版。
会有更多出版机构回沪
1949年前的上海出版业占据整个中国出版业半壁江山以上,据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的数据统计,在全国总共302家公私营出版机构中,上海占215家。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一系列文化机构大调整,一批在上海的重要出版机构北迁落户北京,1950年,时代出版社率先迁京;1951年5月1日,世界知识出版社迁京;1953年4月, 开明书局迁京改组为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年5月,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龙门联合书局、上海地图联合出版社、上海新音乐出版社等陆续迁往北京,实行公私合营,改组为中央级出版机构。其中,商务印书馆改组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书局改组为财政经济出版社,龙门联合书局改组为科学出版社,上海地图联合出版社改组为新华地图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改组为新音乐出版社。
随着这些重要出版机构的相继北迁,特别是上海向来引以为傲的民国五大书局“商(商务印书馆),中(中华书局),世(世界书局),大(大中华书局),开(开明书局)”的北迁或查封,上海出版业已风光不再。上海出版业的地方化,直接导致上海出版物品种的数量逐年减少,上海在全国出版业格局中的重要性亦趋于下降。
此次“重回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人民音乐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荣宝斋四家出版机构目前都属于中国出版集团,但它们均与上海有密切关系。
商务印书馆1897年成立于上海,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最初在上海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北迁之后现主要编译出版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著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前身是1930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1948年三店在香港合并,正式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前身是万叶书店,1938年7月1日,在上海苏州河北海宁路成宁里11号,“万叶书店”揭牌,从此,一个以出版音乐读物为主的出版机构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诞生。而已经具有350年历史的荣宝斋于1932年在上海开设了荣宝斋上海分店。
在昨天的“回家”仪式上,刚刚在上海举办百年文献展和座谈会的中华书局不在“回家”名单上,对此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刘伯根表示,中国出版集团旗下各家出版社回到上海有各自的节奏,“中华书局还在‘回家’的路上,还会有其他出版社会在上海开设分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