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物语》后记

    大约自二〇〇七年开始,我就在新浪网上写自己的博客,网名就叫“书丛老蠹鱼”,写的都是我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见到的善本书和自以为难得之书,杂七杂八的有八九十篇之多。后来,居然有出版社认为其中有些内容或是研究版本学的专家很少论及的,又有些资料可补中国出版史、印刷史及文献学史之不足,可以集成小书出版,这就是后来出版的《老蠹鱼读书随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书丛老蠹鱼》(中华书局)。
    这本《书林物语》,实际上是上面两本书之后续。书中的小文,写作的时间大约在二〇〇九~二〇一〇年间,所有的资料也都是从“哈佛燕京”所藏的图书文献中得来。取名“物语”,倒不是因为日本的什么“物语”之类的原因,我只是觉得这一生都是和古籍善本打交道,选一些有意思的书,加上一些查书所得,实际上是把我的读书笔记呈现出来,供研究者参考而已,然书林之密,只能窥其一叶,就像麒麟一毛、虬龙片甲一般,所得甚少。
    一般来说,在大图书馆的特藏部门,所藏文献浩如烟海,古籍汗牛充栋,而在特藏部门工作的人员,可以时时接触到珍藏的罕本或文献,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觉,实在是上天赐予的一种福分,而对于一般读者,甚或是很多学者、教授来说,那是很难体会得到的。当然,身入宝山,而不知所以者也是有的。
    佛家曰:百年修得同船渡。我以为不只人与人相逢靠的是缘分,人与书的相逢亦然。五十年来,津经眼的古籍善本不在少数,而在作某些题目的研究时,也深感难得之本与第一手资料的巧遇,同样也要善缘具足。故《物语》中所写到的《金粟山大藏经》、《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书,也确实是难得之本。而“哈佛燕京”藏纳西族象形文字经书以及斯诺先生捐赠的革命文献,也是外界很少人所能知。至于我写的几种普通本子,数十年来,亦迭经沧桑,昔为寻常,今已难得,所以择选了一些。
    有时,我真觉得人生在世,恍若梦境,来去匆匆,转瞬即逝,各色人等的生活踪迹,又如飞鸿印雪,至于有些人的功名利禄,却是云烟过眼,所以,我以为这本小书,似乎是将我的读书笔记般的小文,权当是奉献给读者的一朵小花而已。
    董宁文先生为策划此套丛书,通过电邮电话,多方沟通督导。彭卫国兄和刘小明先生作为责编,为了拙著更是尽心尽力,而陈昌强博士,在“哈佛燕京”做访问学者期间,很认真地阅读了这部小稿,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这是我要谢谢他们的。

                              二〇一一年五月于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部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