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建宙在京签署《共同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并同时启动了 “新青年掌上读书计划”。双方表示,这标志着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与中国移动在增进资源共享与整合、共同推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上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移动阅读方兴未艾
近期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移动互联网阅读市场状况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手机阅读市场规模将达到70.1亿元,年增长率将达到52.1%,此后两年将达92.7亿元和128.9亿元,增长率预计为32.2%和39.1%;而到了2014年,预计收入将增加接近30亿元,达到161.5亿元人民币。
除了高速增长的市场规模外,庞大的用户群体也让不少业内人士对移动阅读的未来充满信心。据统计,今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用户数将突破2亿,同比增幅超过30%,增幅远超手机游戏、SNS等移动互联网业务。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在这种巨大需求导向下,移动阅读市场前景可观,产业链上下游均存在巨大的机会。
很多出版社也愿意把新书首发放在手机上。继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何马的《藏地密码》、李开复的新书《微博:改变一切》等图书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首发并引起热烈反响后,今年4月上旬,张正隆抗日新作《雪冷血热》也选择了在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上首发。这本新书推出一个多月,在手机阅读基地已经有10万用户访问,点击量超过40万。
同时在手机阅读上,还出现了明显的“二次发行效应”,激活经典名著的再次热卖。一些平常在书店里都不多见的经典好书迎来了“第二春”。路遥的励志小说《平凡的世界》在阅读平台上一经推荐,两个月点击量就超过130万。
需要良好的产业政策
电信运营商强势介入手机阅读业务,在为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的同时,也让出版社叫苦不迭。
据了解,在图书的选择上,出版社没有什么主动权。中国移动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以及定价体系。
而在具体的手机阅读收费利益分成方面,内容提供商与中国移动、SP的分成比例是4:6,不少内容提供商都抱怨说,所得利益实在太少。
在此次总署与中国移动签订的合作备忘录中,有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移动积极构建有利于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有利于调动新闻出版企业积极性的商业模式。”2010年7月21日,总署曾和另一家通信运营商——中国电信签署《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有业内人士评价,“两次签约的价值在于,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将通过行政力量,力求为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中争取更多话语权,也同时更折射出主流通信运营商在数字领域的强势地位。”
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认为,新闻出版总署与移动签署协议,可以推动新闻出版业与手机通信业的对接。从长期来看,二者的合作有利于为出版行业建立良好的渠道通道,在这期间,行业管理部门需要制定标准和游戏规则,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根据总署与中国移动签署的协议,总署将充分发挥作为国家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组织优势、政策优势,支持中国移动为国内新闻出版企业提供网络技术和数字产品运营服务,参与数字出版业务相关经营活动,并依法取得开展数字出版物网络传播业务的资质。同时,总署支持新闻出版企业与中国移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支持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开展数字阅读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倡导新闻出版企业成为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全面合作伙伴,支持作品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平台的首发。
产业链不断延伸
中国移动的研报显示,目前移动阅读产业链涉及五个产业,分别是:传统内容发布行业(如报纸、杂志、图书发行出版机构等)、新型网上内容销售与发布行业(如门户网站、网络文学网站、电子图书网站、图书销售网站等)、移动通信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中国电信等)、新型数字媒体行业(如新型数字媒体、数字版权机构等)、电子书阅读器生产厂商(如亚马逊、索尼、汉王、方正、大唐等)或平板电脑生产厂商(如苹果、联想等)。
目前,各大厂商也已看到了移动阅读的发展趋势,开始纷纷布局。
以中国移动为例,除了斥巨资建立移动阅读基地外,还与中国出版集团、浙江出版集团、长江出版集团、盛大文学、中文在线等35家内容提供商开展合作,并与国家图书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编辑协会等进行了合作。另外,中国移动还联合华为、汉王等终端设备制造商,推出适应各种移动阅读类型的手机和移动终端;除此之外,中国移动还在服务和渠道建设上积极进行布局,相应的阅读平台已经上线,之后的产品开发、内容整合、运营推广、网络及计费系统建设等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中国移动浙江分公司总经理钟天华透露,截至目前,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已经汇聚包括21万册精品内容,涵盖杂志、漫画、图片等正版图书,累计为1.6亿用户提供过手机阅读服务。目前,基地每月的访问用户超过4500万,月信息费收入突破1亿元。该基地6月的信息费收入达到1.3亿元,始终保持5%左右的月增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