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流行图书文化呈现新趋势

  究竟什么是流行图书,沈浩波说内地叫“畅销书”,苏拾平说台湾叫“大众图书”,李伟荣说香港叫“杂书”。在定义尚未明晰的情况下,昨天上午,香港书展携手香港流行图书出版协会,举行首届大中华流行图书研讨会,请来北京磨铁图书总裁沈浩波、台湾大雁出版社基地董事长苏拾平、香港皇冠出版社总经理麦成辉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李永强等出版业界精英,以“香港价值”为主题,共同探讨华语流行图书文化的新趋势。

  内地:要么做大,要么做精,还要会做秀

  作为内地民营出版商的佼佼者,“磨铁”的老板沈浩波指出,内地民营图书出版目前呈现出两极化的走向:一是资本化和集团化,二是品牌化和专业化,二者不排斥但构成两个引导方向。

  “内地盘子大,闲钱多,比如盛大文学旗下的子公司都是收购来的,这种联合舰队的方式,能够垄断地把市场拿下,不过集团化也存在巨大陷阱和风险。”沈浩波说,因为图书发行属于传统行业,卖的不是新鲜火爆,还是需要依赖精细的分工管理。

  “也恰是由于各种出版集团的出现,导致内地的中小出版商很难生存,从而才衍生品牌化和专业化的方向。”据沈浩波介绍,内地成功实现独立品牌和市场对接的“读客”图书公司很值得推崇,“玩法很简单,所有选题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再把这种产品的吸引力磨到极致。”

  此外,沈浩波还谈到,平台化和传媒化是内地民营图书公司“自救”的最好方法。“互联网的出现虽然分走了传统图书一部分读者,但同时也让图书资源更加丰富。”沈浩波说,“比如微博是出名人的好地方,现在很多人死命经营自己的微博,就因为一旦形成固定读者群,就有图书市场。”

  台湾:从知识走向常识,从间接走向直接

  “香港比台湾懂内地,比内地懂台湾;比世界懂中国,比中国懂世界。”这是苏拾平几年前编的顺口溜。不过昨天在研讨会现场,苏拾平说自己开始反思这句顺口溜中的香港价值究竟还剩几样。从出版规模来看,内地是大市场,台湾是小市场,香港是迷你市场。“我最近都直接从台湾飞北京,不经过香港了。”苏拾平跟在座的老朋友麦成辉开了个小玩笑。

  研讨会上,苏拾平重点介绍了台湾大众图书的十大走向,比如从专心走向分心、从惯性走向随性、从读者走向消费者、从知识走向常识“我们以前读的是《心理学》,现在读的是《三天读懂心理学》。”苏拾平在现场又幽默了一把。

  苏拾平分析,读者“从资讯焦虑走向自我感觉良好,从专门店走向大卖场(买书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出版方的选题“从名气走向人气、从好奇走向传奇、从亲子走向教养、从主流走向非主流”;整体形势则是“从独到权威气势走向瞬间看穿人心、从间接走向直接”。苏拾平还猜想,未来趋势应该是“从翻译走向原著,从图文走向动漫”。

  香港:以版权输出作为切入点

  与沈浩波提及的内地“集团化”相比,麦成辉说,香港出版界则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员工一般少于十人,很多时候只有两三人。“不过市场虽小,书籍种类却很多,就好像一个个7-11,什么类型的书都可以做。”麦成辉说,“不过虽说叫大众图书,其实也没多少人买。在香港,图书卖到4000本已经非常不容易。”

  关于香港的特点,麦成辉非常赞同苏拾平“迷你市场”的定义。他说,香港出版自制题材多,但缺乏国际视野,国际翻译书非常少,且资金量不高,“沈浩波刚才说,在内地只要有书要做就有钱进来,在香港怎么可能啊?苏拾平说得对,香港是真的越来越不懂内地了。”

  不过麦成辉表示,香港出版业仍然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香港的流行小说作家、风水命理书、动漫等资源丰富,且我们的出版管理能力强、信用系统良好。”麦成辉说,“我们常常听说大陆动辄销售几百万本,于是也尝试与内地企业合资开公司,但内地市场太大,水太深,香港人未必游刃得了。”因此麦成辉建议,“香港还是应该以输出版权为切入点,这比盲目合资要来的实际;使用好已有作家关系的独揽权,再慢慢等待变数。”

  除上述三位专家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李永强也发表了自己对“电子书”的看法,但内容有些陈旧与套路化。不过有意思的,他上台即反驳道:“刚才沈先生说,国有出版社都在炒房地产,确实有这样的现象,但是人大出版社还是做得很不错的;刚才麦先生说,国内市场水很深,我们虽然没有龙游大海,但还是游得不错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