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个评委组成有史以来最大的“茅奖评审团”

  网络标签是参评通行证

  一般情况下,读者或评论界总是认为,传统文学作品水平要高一些,传统小说放在网络作品中评选,看上去类似网络文学的“少数民族”,或许更有优势。王海鸰说,不论是网络小说和纸媒小说,最终是凭文字说话,不是凭载体说话。她表示,自己写作多年,此前从未有作品上报过茅盾文学奖,包括自己比较满意的《大校的女儿》。她抱着平常心看待《成长》的参评:能评上最好,评不上也是意料之中。能被新浪上报参评茅盾奖,王海感到很意外,并且心存感激,因为新浪网完全凭着读者的点击和反馈上报。

  在7部网络小说中,顾坚的《青果》(昆仑出版社)名列其中。对自己的作品参评茅盾文学奖,顾坚称并不意外。他说,自己的处女作《元红》完全是在线写作,在网络点击率累计超过一亿。《青果》未出版之前就在新浪上推荐,仍然是从网络上走出来的小说。“我是传统小说意义上的写作者,但习惯在网络上贴出来,写的过程中与网民互动。”顾坚说,《元红》的影响之大,完全颠覆了他原来的生活轨道,使他从商人成为《扬州日报》的特聘作家,并参加了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的培训。《青红》的创作就是因为有了在鲁院的学习,而更加成熟精炼。

  “如果《青果》作为传统小说,和国内一线作家角逐茅盾文学奖,以我的知名度和作品的艺术水准,不见得具有竞争力。但《青红》是从网络上走出来的,在这方面它是有优势的。”顾坚说,《青红》特殊点恰恰在于,它没有丝毫的网络味道,拒绝网络词汇,是纯粹的现实主义题材和地道的现实主义传统写法,这在众多的网络作品中相当迥异,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地道的传统作家的地道的网上写作。

  有史以来最大的茅奖评审团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对评奖工作进行了较大改革,修改了评奖条例。高洪波说, 为扩大评委的代表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推出专家参加评委会,62个评委构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评审团;为加强评选的连续性,评奖委员会将承担由初评到终评的全部工作;为体现评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本届评奖首次采取实名制投票;为表彰更多的优秀作品,本次评奖先遴选出不超过20部提名作品,在提名作品中最终产生不超过5部获奖作品。

  对本届茅盾奖首次实行的评委实名制,胡平称“很费思量”,因为采取实名制投票是一件“很得罪人的事”,大家总会有朋友,不排除要求关照其参评作品的可能性。决定实行实名制投票,是希望评委从其声誉、对艺术的评判力和社会影响力考虑,防止人情因素干扰评奖。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征集工作于2011年3月2日启动,4月30日结束,共收到参评作品195部,经评奖办公室审核后,初步认定180部作品符合参评条件,自5月16日起在《文艺报》和中国作家网上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公示。公示期间,继续对作品进行复核。公示期于6月15日结束,确定177部作品符合参评条件。胡平强调,正式的评审工作尚未开始,因此177部作品尚不能称之为“入围作品”。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