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集式图书,不应成为名利工程

  南大一位教授告诉记者,进入5月份以来,他每天都会受到各种邀请,连轴转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他对记者说,他最大的负担就是每次参加活动后,总会获赠一套全集,有的三四本,有的十几本,拎在手里沉甸甸的,最重的一套全集,足足有十几斤重。这些全集,往往都是正规出版社出版,定价动辄数百上千,几乎全部用来赠送嘉宾。翻看这些全集,往往是东拉西扯,随意堆砌,充满了浮夸之风、耸人之言,更不要说还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每次参加完活动,他总为如何处理这些全集犯愁,扔掉吧,太浪费,况且,良心上也感觉辜负了人家的一番好意,拿着吧,车马劳顿,实在不方便,带回家也不知道往哪里搁。

  这样的全集,由于有很好的资金保障,无论主办方或者出版方,往往乐此不疲。有的出版社甚至于专门组织力量,对各类政府机关“攻关”,一个项目拿过来,往往意味着丰厚的利润。而对主办方而言,最关键的是,这样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抹上了“人文”、“文化”的光环,显得“有品位”、“有内涵”。至于活动之后,这些书到底去了哪里,他们并不关心。为了把活动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当然也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一些政府机关还会通过各种渠道,把这些书摊派到下面的各级机关、社会团体、医院、学校等等。因而,一些办公室中,三天两头有人来发书,今天一套,明天一套,几年下来,办公室里就堆满了没人翻的全集。

  这类全集式图书,与市场无关,我们在书店也找不到它们的身影,但它们却有超越市场的魔力,不但利润丰厚,而且被赋予“文化工程”的美名。究其本质,这样的全集式图书,集中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政绩冲动与文化浮躁。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