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出版人做事实内容核对。
稿件编辑会翻出地图册(或者按照现在的做法,上网搜一下),确保堪察加搬到真的如作者所言,但他们不会为一本回忆录查证作者是否真的上了某所中学。出版合同假定非虚构类图书的作者在作品中提供的都是真实情况,出了问题,责任在作者,出版社一般来说对作者保持高度信任。尽管事情经常出偏差,但出版社在这个问题上从来没有改弦更张。
6. 畅销书榜单能反映畅销书总体情况。
一本从来没有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的书,有可能卖的比上榜的书好。这是如何可能的呢?因为畅销书排行榜不计算总计销售量;它测量的是销售速度。因此,一本书在一周内销售1万册,就有可能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但一本书每月卖一万册连续三年,就登不了榜了。
7. 出版社总是赔本收不回预付版税。
这个错误认识好像总是得到常识的肯定,但事实是,在一本书上,尽管出版社永远也收不回支付作者的预付版税,但出版社依然能够挣钱。要记住,出版社从每册图书销售中分得零售价中将近一半的部分,然后从这个收入中再拿出至多30%支付给作者。如果出版社想把成本压缩下来,那么只要把七成多的分成拿出一些来冲销预付版税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依然是盈利的。
8. 如果上一本书未能收回预付版税那么下一本书的出版合同就泡汤了。
任何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总编辑都明白,所谓上一笔预付版税没收回来,不过是一种噪音。作者下一部作品应该有多大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出版社对未来销路的判断。这种预测反过来依靠上一部作品的销售情况,但事实是,上一部作品的销路判断失误,不应该——通常也不会——影响下一部作品的判断。
9. 巨额预付版税能够确保出版社大力推动图书销售。
巨额预付版税有时会促使出版社下功夫促销图书,但如果市场反响表明出版社当年的判断有误,那么出版社就会想尽办法减少损失。不搞合作促销。不上广告。不到处打电话。这种情况每天都会发生。
10. 作者都很富有。
最光彩夺目的作者的确收入不错,这是事实。但大多数以写作为生的作者也的确穷困潦倒。写作,不管你喜欢与否,不过是一项明星事业,而我们生活在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里,赢家总是少数。据说,即使那些最富有的百分之一的作者,跟其他创作行业里的人相比,也算不上富有,比如跟好莱坞的人比。想通过写作发财的人,可能在愿望实现之前就彻底失望了。
11. 版权代理在出版业里手眼通天。
如果市场由一群大象组成,那么书店就面临被踩扁的危险,出版社的销售人员把他们脸上的血擦掉,而出版社的其他团队则站在旁边看着,手心出着汗。在这个(很不恰当的)比喻中,版权代理据案发现场至少一英里,他们把耳朵贴在地上想搞清楚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
12. 纸张成本决定图书价格。
图书的价格——跟其他任何创作作品类似——取决于市场的承受程度。至于说成本,什么印刷、纸张、装订等,通常是定价中最不重要的。在出版业这个高度依赖智力的行业里,人工是最昂贵的成本。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型出版社在电子书价格上焦虑重重。如果按照市场承受能力把图书价格从精装本29.95美元降低到电子书9.95美元,那么印刷、纸张、装订上的成本节约就不足以弥补销售收入上的损失了。解决这个两难困境的一个办法是把出版社最智慧、教育程度最高的员工的工资降低到最低水平,让他们去顶降价的雷。更地道的解决办法是找那些真正不缺钱、却厌烦了原工作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