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启蒙读物该背吗?专家建议相信学生抗毒能力

  近日,外地多个省市的教育部门规定,禁止对《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启蒙读物进行“全文推荐”,不少网友也指出这些读物里面有不少内容很“雷人”,已经严重过时。对此,本市多位语文教学专家认为:虽有“糟粕”,但让孩子全文背诵这些读物也没啥大不了,要相信教师和学生都有“抗毒能力”。

   “父母责 须顺承”还是“子女责 须顺承”

  近日,两则新闻在教育界引起不小的争议。一是山东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二是山东省教育厅也最近发出相关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要对《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加以选择。

  对此,不少家长也在论坛里发帖认为,《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里过时的内容不少,其中不少现在看来还很“雷人”,不谈其中“忠君”、“光宗耀祖”的内容,就拿《弟子规》的开篇来说,“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看起来简直就像奴化教育。

  一名家长甚至表示,“现在有几个孩子能做到 ‘父母呼应勿缓’或者‘父母责 须顺承’?我对上小学的孩子解释这几句的意思之后,孩子大呼‘真雷人’!现实生活中孩子都是‘小皇帝’,反过来对家长说‘子女呼 应勿缓’、‘子女责 须顺承’还差不多。 ”

    教师和学生都有“抗毒能力”

  “孩子背点《三字经》没啥大不了! ”在华东师大语文教研中心副主任周宏教授看来,人的一生当中孩童阶段的记忆力最好,小时背过的诗文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背诵些传统启蒙文章对他们很有好处。 《三字经》、《弟子规》涉及的价值观多为传统道德,背诵下来即使不能理解,长大后也可以慢慢消化、吸收。

  周教授认为,传统启蒙读物里面肯定会有些过时的,甚至算是糟粕的东西,但是没有必要因此给这类教材划上框框,删节或禁止孩子学习,“教师肯定会对孩子做出引导。虽然每一位教师对于哪些是‘糟粕’的理解不同,但我们要相信,教师的看法肯定都在底线之上,不会认同类似《三字经》里‘上致君 下泽民’的话。 ”

  另外,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很多,同样会从报刊、电视、网络和现实生活中得到道德方面的教育,即使学习到“过时内容”,他们也不会立即受到“毒害”,而是在多方比较后作出判断,甄别哪些可取,哪些可以扬弃。像前面提到的那个孩子,他认为“父母责 须顺承”很雷人,就说明他们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同样认为,删不删都可以,毕竟孩子也不笨,并不会全盘吸收;另外由于编者的道德观、价值观在教材里是一以贯之的,这类读物还很难删干净。与其作统一规范,还不如让处在记忆力最为旺盛阶段的学生全文读一读或背一背,“学生长大后完全按《弟子规》行事是不可能的事。 ”

    用“是否吃亏”来衡量读物太功利

  黄玉峰老师还认为,对于这些传统启蒙读物,不必抬高或贬低, “这些读物都是与当时社会相适应的课本,对于孩子有道德方面的要求,文字很凝练,让孩子们背点没坏处。”

  钱文忠教授认为 “全按 《三字经》等经典行事, 90%要吃亏”。对此黄老师认为,学习启蒙读物的作用不在于 “吃不吃亏”,而是可以通过它们来提升自身的修为、人格,“有些价值观看起来过于崇高不够实际,但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向善的标杆。我可能很难做到,但是我起码要知道那是对的、好的。”

  2010年央视春晚当中,一名7岁的 “神童”表演了 “记忆 《百家姓》”,可以在瞬间内回答出 《百家姓》中第多少个字是什么姓。黄老师认为,这样的学习太过功利:接受传统读物启蒙,最为重要的目的是内在修为的提升,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有多聪明。

    现状是“背得太少”而非“该不该背”

  在周宏教授看来,上海中小学生的问题不在于 “可能被启蒙读物误导”,而是接触得太少,背诵得太少,“中小学课堂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分析、理解,吸引他们产生兴趣,这一系列教育目标至今都没有解决。”

  黄玉峰老师也认为,从现实来看,学生对于传统启蒙读物,以及其他古诗文的学习还是少了。从学习语文的角度出发,相比而言,他更建议学生多背点经典唐诗、宋词;从价值观的提升出发,他认为不光是传统启蒙读物,现代的和西方的经典,学生一样也要多读多背, “学习应该要做到兼容并蓄,仅仅接受某一类启蒙读物是不够的。”

  复旦附中另一位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对此也表示赞同,他还认为,与其讨论学生该不该背 《三字经》,倒不如解决一个更为实际和迫切的问题:对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整合,将其更大程度地渗透到教材当中, “现在中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文还是太少了!中小学课标里面应该有更多的要求。”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