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海书展闭幕 这一次,“数字”搅动出版格局

  每年夏日,如期而至的上海书展,一直都是读者品味书香、出版人与读者亲密交流的盛大节日。今年书展也不例外。全国470余家出版单位带来的15万余种图书、420余项各类文化活动,让25.2万名读者沐浴墨韵书香。 

  但2010上海书展的特别之处,不仅因其举办于世博之年,而是这一年,数字出版头一次在书展现场与传统出版“比邻而居”。作为出版业态的“闯入者”,它深深地搅动了出版这池水。

  “正是群雄混战、前途不明的时候”

  张天蔚正尝试一项新事物。

  作为上海交大出版社的总编辑,这位浸淫出版业多年的读书人赶了回时髦,新近注册了微博。“网络传播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在促进出版人向前发展。”张天蔚思索。

  2010上海书展出版人,首次集体开通微博,常年伏案的社长、总编辑、编辑部主任们,开始使用数字手段与网民交流书展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的确是我们出版局创意推动的,”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笑着承认,“大家都在热议数字出版,实际上,传统出版人首先面对的就是怎样利用好新兴媒体的命题。”

  新鲜事物还挺多。首次设立的数字出版馆中,近20家国内数字出版品牌企业集体亮相,重点展出最新电子纸技术与产品,包括世纪出版集团“辞海悦读器”、新华传媒“亦墨”、盛大文学“锦书”、“汉王”系列等,纸韵墨香中,电子阅读器琳琅满架,着实醒目。

  全世界出版人,已高呼过无数次“狼来了”。运作7年的上海书展,这回可是真的“引狼入室”。

  上海一直在努力抢占数字出版的发展先机。张江数字出版基地成为全国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制定一大批先行先试政策等。前所未有的重视,也有令人振奋的果实——数据显示,上海数字出版产业去年总产值达185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1/4,且并不包括彩铃等数字增值业务。

  本届书展,大大小小活动400多场,其中两场高峰论坛,都出现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焦扬的身影,一个是数字版权保护论坛,一个是迄今规模最大的电子书产业论坛,全部有关数字出版。

  书展举办之时,又正逢全球电子书龙头亚马逊的kindle大幅降价,被业界形容“卖出白菜价”;苹果iPad平板电脑在全世界风靡;日本传统图书市场规模已连续数年缩小;而不久前的香港书展,同样新增电子书及数字出版专区……

  “现在正是群雄混战、前途不明的时候。”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王兴康这样形容。种种迹象表明,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数字出版,前途明朗,可现在,还是看得到、走不进。

  “最大问题是产业链没有打通”

  本届书展主会场实现销售码洋3080万元,16个分会场实现销售码洋1100万元,上海图书交易会实现团购码洋6000余万元,皆创下历史新高。

  可风头正劲的数字出版,却在与传统图书的同场竞技中败下阵来。据说,7天书展下来,某电子书生产企业,销售数字是个位数。其中,销售最好的是“辞海悦读器”,几乎占了整个展区销售量的八九成,却也低于其一贯水平。

  着实有些出乎意料。“至少在这次上海书展上看到,电子书要普及到大众,还有大段的路要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冷静端详。

  书展现场,一个全球化话题背景下召开的电子书产业高峰论坛,一批电子书硬件制造商们信心满满、讨论如火如荼,其中却没有一位传统出版界代表的身影。

  这只是一个缩影。目前的中国电子书市场,硬件厂商与出版社之间缺少合作意识,技术方手头缺乏内容,绝大多数出版社都在观望,数字出版居于且仅居于碎片化生存——IT厂商们巨额投资,盈利却遥遥无期,动辄数千元的阅读器,内容要么依赖网络流传、要么陈旧有限;传统出版隔岸观火、若即若离,大家都公认,数字出版是出版业未来发展方向,但真正涉足者,寥寥。

  有专家表示,数字出版发展初期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用户增长所带来的,明显后劲不足,数字出版发展模式有待改进。

  “最大的问题是产业链没有打通,在产业链没有打通的情况下,迅速发展是困难的。”陈昕分析。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成勇则直言,目前的数字产品内容严重匮乏,质量参差不齐。“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以技术来牵引内容。”

  当然,目前的百舸争流,在王兴康眼中总归是好事,“毕竟推进了大概念的数字出版,最后总会有力量胜出。”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