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刚刚落幕的北京国际电视周中了解到,与往年相比,今年参加电视周的全国各地电视台的购片人员,显得尤其“理智”,大家不再无谓追捧那些看似豪华阵容的高投入、大制作的作品,而是根据各地区观众的口味,有选择性地购片。
广西南宁某电视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透露说,他的购片方法肯定让人“大跌眼镜”。“每次拿到样片我都会拿回家给我家17岁的小保姆看,如果她爱看,我就基本可以定下购买的意向。这种方法非常好使,每次通过这个法儿买回来的电视剧,收视率肯定高。”无独有偶,华东地区一家电视台的购片总管也告诉记者,她们在买片包括平时做收视调查时都会考虑到街头水果摊主、小餐馆店主们等的口味爱好,因为多年的经验提醒她们,电视剧的主要收视群体正是由这批“小市民”组成,特别是家庭妇女,只有这些人才最有“闲工夫”准时收看他们喜爱的电视剧。
具体在南京地区,今年观众的口味也起了明显的变化:古装戏已明显降温,警匪剧却是持续升温。记者了解到,南京台新闻综合频道近来一连放了7部警匪题材的电视剧,竟然部部都有不错的收视率;而一部《少年张三丰》,原以为凭着精良的制作、搞笑的内容、还有主演张卫健的人气,应该是会成为收视热点的,可惜,因为恰好赶上了观众对古装剧开始厌弃的转折点,结果收视一直如温吞水一般。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仿佛在说,真的是只有观众才掌握着电视剧的‘生杀大权’。”省台的一位购片人士感慨说,以前虽然也做观众调查,知道都是些什么人在关注电视,但实际买片时却并不一定片片都想观众所想,有时碰到一些标榜自己是“精品力作”的电视剧的时候,还会头脑发热。但这回在北京电视周上是真的“学乖了,谨慎了”,比方说古装题材剧哪怕“吹”得再好都三思而行,相比较而言,考虑得比较多的是以反腐、公安为主的现实题材剧,绝对跟着观众走。记者还听说,甚至在演员的阵容上购片人员的心中也有一张“观众口味表”,“演员当中有陈宝国、江珊、王志文、濮存昕、许晴的,我们会优先考虑,因为他们会在观众中有号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