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在传统节日春节到来前夕,“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正式启动,首批320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无偿获得总量达1TB(1024GB)的数字资源。
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是我国“十五”期间的一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数字图书馆工程,其目标是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数字信息保存与服务基地,成为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性文化惠民工程。
随着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阶段性建设成果逐步投入使用,国家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进一步扩大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在全国形成一个资源丰富、服务快捷、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分布式数字图书馆网络,国家图书馆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重要项目,一方面是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平台,延伸和拓展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渠道,使国家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与服务实现全民共享。
为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平台推广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果,2008年7月,国家图书馆与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国家图书馆分批次精心组织了总量达6.5TB的数字资源,投放到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中。在此基础上于今年正式启动了“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一方面要将国家图书馆优秀的数字资源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平台推送到全国每一个县,在今年年底前使全国2940个县都具备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县级图书馆将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延伸,与国家数字图书馆一起构成分级、分布的全国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
这次提供的资源总量达1TB,内容包含国家图书馆组织的《百年守望》、《馆藏故事》、《文明与创造》等3个视频资源,《前尘旧影》、《年画撷英》等2个图片资源,2007年以来出版的5000种“电子图书”,2009年出版的2000种人文社科类“电子期刊”等书刊资源,国家图书馆“政府公开信息整合”项目的部分成果“政府信息”、国家图书馆“网络信息采集与保存”项目的部分成果“中国事典”等2个网络资源。这些资源经过封装,被集成在一张移动硬盘里,可供县级图书馆进行局域网共享使用。
36集文化纪录片《文明与创造》通过对古今技术细节的详尽演绎,记录中华文明递进的脚步,以“新、奇、特”的角度和观点,再现古老灿烂的传统文化,展示现代科技的创新活力,带领观众领略“纵观古今、东西交流”的科技文明发展之路。
《年画撷英》收录了339张杨柳青、朱仙镇等地制作的年画作品,题材丰富,涉及风景人物、故事戏曲、花鸟虫鱼、装饰图案等方面,多以木刻彩色套印加彩绘而成,其画面线条清晰,色彩鲜明,体现了年画的艺术内涵和观赏价值。
“中国事典”是国家图书馆“网络信息采集与保存”项目的部分成果,选取了“航天载人工程”、“月球探测工程”、“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等6大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成果的专题网络信息资源。
据悉,“十二五”期间,国家图书馆将在今年实施“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的基础上,实施“全国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进一步在全国构建海量的、高质量分布式中文数字资源库群,并通过全国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提供跨库无缝集成服务,使数字图书馆成为在网络时代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使图书馆事业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