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我国新闻出版业逆势上扬

    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新闻出版业虽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保持了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时也看到了“危”中有“机”。总结这段不平凡的经历,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对于继续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推动新闻出版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大因素推动新闻出版业 逆势上扬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1月8日报道,2009年,我国出版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图书销售同比增长20%;数字出版产值超过750亿元,同比增长42%。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寒潮中,是什么原因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逆势上扬呢?

    一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及时采取一系列应对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管理部门正确把握新闻出版业宏观调控的方向和重点,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了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的步伐,加大了在建项目、规划项目实施力度。这些有效地推动了新闻出版业持续平稳快速增长。

    二是新闻出版业发展具有“反经济周期调节性”,在经济萧条时人们对出版物的需求更加旺盛。在通常情况下,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总体持平衡状态,但在特殊时期会表现出非均衡状态。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的调整、萧条时期,人们需要通过娱乐来缓解精神压力,通过包括出版物在内的文化产品来增加希望、增强信心。虽然经济萧条也会带来文化投资的压缩,但同样会促进成本低但内容更富创意的产品大量涌现,增强对民众文化消费的吸引力。

    三是出版物有别于其他产品,其特质有助于其在金融危机中实现自我保护。在一般的物质产品消费中,普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出版物消费则有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其边际效用会出现递增的趋势。在出版物成本结构中,物质资源所占比重小,产品生产的复制和流通成本较小,这就使得出版物的收益能够依靠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实现最大利润。

    四是出版物消费绝大多数属于内向型,相比较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不大。与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不同,我国出版产品消费基本在国内。特别是我国教育类出版物的消费特点更决定了它不大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教材在我国出版图书种数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在出版实物量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发行量大,而教材属于刚性消费。

    五是新兴的新闻出版业态表现出强劲的势头,拉动了新闻出版业整体的增长。除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杂志等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的新出版形态外,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网上书店等新兴出版业态异军突起。这些新兴出版业态极大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新的文化需求,有力地拉动了新闻出版业整体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金融危机冲击放大了新闻出版业五大深层次问题

    在看到我国新闻出版业逆势上扬同时,也应看到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开卷指数2008年10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环比下降了18.47%,第四季度连续三个月同比负增长。旅游、科技、工商管理类图书销量下跌明显,音像制品销售量同比下滑55%左右。由此也带来出版发行单位收入下降,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出版发行单位所受冲击更为明显。2008年印刷业境外订单也减少30%,一些省份印刷企业亏损面达20%。

    这些冲击虽然有限,但它们放大了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一是盈利模式单一、整体实力小、竞争力弱的新闻出版单位所受冲击程度较大。这放大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推进时间短,有些改革措施还不到位,部分新闻出版单位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集约化程度低、风险意识和市场应变能力较弱的问题。

    二是区域性、行业性媒体所受冲击较大。这放大了出版物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格局尚未打破,统一的出版物大市场还没有形成,市场竞争仍不充分的问题。

    三是传统出版行业所受冲击较大。这放大了我国传统出版产业优化升级转型慢,新业态发展不充分,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明显不足,业态创新滞后于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与高新技术企业相比,新闻出版企业扶持力度不够,发展后劲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的问题。

    四是以代工为主、品牌弱、个性化不够的出版产业所受冲击较大。这放大了出版原创不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品牌太少,对出版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不足的问题。

    五是中小企业出版贷款更难、风险投资更加谨慎。这放大了新闻出版业引导扶持政策体系不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政策不明确,扶持行业发展的引导资金不足,企业无形资产评估、质押和担保体系尚未建立,出版产业融资服务体系亟待建立的问题。

    金融危机中新闻出版业迎来了五大新的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给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与受到的有限冲击相比,新闻出版业更迎来了五大新的发展机遇: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