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中译本数量最多的外国作家?——纪念阿西莫夫诞辰90周年

  值得一提的是,阿西莫夫在科学随笔集《变!未来七十一瞥》中有一篇题为“机器人法则”的文章。文中说到:“在我看来,机器人是机器,而机器总是由人制造的。既然一切机器都有危险,不是这种危险就是那种危险,人在它们身上装上安全装置不就安然无事了吗。”是的,阿氏以“机器人学三法则”的特殊形式提出了有关机器人的安全措施。这三条法则是: 

  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在人遭受不幸时不采取行动。 

  2.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除非该命令与第一法则相抵触。 

  3.机器人必须保护其自身存在,除非该保护与第一和第二法则相抵触。 

  阿西莫夫说,“在制订这些法则时,我并没有认识到,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就在运用它们。我们不妨把它们理解为如下的‘工具三法则’: 

  1.工具应可以安全使用…… 

  2.工具在安全的前提下,必须行使其功能。 

  3.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完好,除非为了安全或行使其功能不得不破坏它。” 

  把“工具三法则”同“机器人三法则”逐条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它们是精确对应的。诚然,机器人或者计算机都是人类的工具,这些法则也就自然应该彼此对应了。 

    2009年新译阿氏作品

  阿西莫夫一生写过三卷自传。头两卷《记忆犹新》和《欢乐如故》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问世,书中严格地按时间先后记述了作者从出生到1978年的经历。它们均无中译本。前述《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黄群、许关强译)则是阿氏晚年病重期间完成的最后一卷自传,再过不到两年,作者就去世了。此书53万字,写法与前两卷自传大不相同。它不再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顺着作者的思绪,一个话题接着一个话题,率真坦诚地将其家庭、童年、学校、成长、恋爱、婚姻、疾病、挫折、成就、亲朋、对手,乃至他对写作、道德、友谊、信仰、生死等诸多重大问题的见解一一娓娓道来。全书在极平易的语言中充盈着睿智和灼见,很能引发人们在阅读中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真谛。鉴于此书重要而又精彩,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已于2009年对其中译本再版发行。 

  阿西莫夫共有科学随笔集40种。早先已有5种中译本:《数的趣谈》、《阿西莫夫论化学》、《变!未来七十一瞥》、《新疆域》和《新疆域(续)》。2009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两种阿氏科学随笔集,即吴虹桥等译的《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和江向东译的《不羁的思绪——阿西莫夫谈世事》,它们是第103种和第104种中文版的阿氏作品。 

  阿氏的科学随笔精彩纷呈,不惟阐释巧妙,更有独到的思考。例如,《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一书共有31篇文章,最后一篇就叫“宇宙秘密”。文中提到,有一次阿氏和纽约科学院院长海因茨·帕格尔斯等人在一起谈天说地时,海因茨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将来某一天,一切科学问题全都得到了解答,我们无事可做了,这有没有可能?还是说,全部得到解答是不可能的事?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们现在就能断定上述两种情形哪种是正确的?” 

  “我相信我们现在就能断定,而且很容易。”阿西莫夫首先回应,“我的信念是,宇宙在本质上具有一种非常复杂的分形性质(按:阿氏已在文中对“分形”作了很生动的介绍),科学探索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宇宙中任何未知的部分,科学研究中任何悬而未决的部分,不论它们与已知的解决了的部分相比多么小,都含有起始物的全部复杂性。所以我们永远都不会完事。无论我们走了多远,前方的路还会远得就如同我们站在起点一样,这就是宇宙的秘密。” 

  诸如此类的种种想法,有可能引起争议,也有可能是错了。但是,我相信,人们会普遍赞同它们确实是很有意思的想法。 

  阿西莫夫的著作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宝库。这篇“压缩饼干”式的文章倘能引发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多地关注这座宝库,则笔者幸甚焉!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