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出版界的大年,在刚刚结束的深圳读书月2009年度十大好书评选中,评委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今年值得推荐和出版的好书委实不少。但是在十大好书榜单出炉后,评委们又发现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缺失,哲学思想类书籍短缺。其实在这个榜单上还有一个隐蔽的不易发现的现象,就是港台作家大举北上。在十大好书中,除了国外的三本作品,再除了三本有关金融历史的,当代作家入选的只有梁文道的《常识》和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而这两位作家分别来自港台。
即使把眼界放宽,以入围的50本候选书目做参照,同样会发现最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还是港台作家:不管是吴鲁芹的《英美十六家》还是龙应台的《目送》、朱天文的《荒人手记》、郝明义的《越读者》,都非常有读者缘。如果把眼界再放大到今年的出版界,就会发现港台作家现在绝对是各出版社争抢的香饽饽。龙应台和朱天文都算老将了,不用细说。董桥之后马家辉、梁文道、林奕华也纷纷北上,尤其是梁文道应该算今年出版界的奇迹。今年1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常识》后,迅速风靡,3月花城出版社出版了《噪音太多》,4月广西师大再出《我执》,10月法律出版社出版了《读者》。一年四本书的频率够快,但读者捧场的热度不减。马家辉今年在内地的身影频现,他的作品从去年四月开始在内地露面,今年先后也有三本书出版。内地观众熟悉林奕华是他作为编剧和舞台剧导演的身份,这一次他带来了《等待香港》三部曲。
张大春作为台湾文坛的主将,内地观众对他并不熟悉,他在内地出版的第一本书是2004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的《小说稗类》,在圈内口碑不错。但因为有一定的学术性,并没引起太大的反响。去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聆听父亲》,让普通读者领教了台湾小说家的手段和本领。今年8月这家出版社继续推出的他的新作《认得几个字》,则让大家见识了台湾作家的文化功底。这本书让人看得欲罢不能,一致叫好,于是一路走红,一直走到十大好书榜的榜单中来。
梁文道和张大春是两个样板,梁文道作为公共知识分子,身处香港文化前沿,对西方文化现象熟悉,以这样的视角来剖析一些文化现象和事件,不管是立足点还是见解,都让人耳目一新,这也许是梁文道以“卑之无甚高论”的《常识》风靡内地的主要原因。而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展示最多的是他的古文功底,有的内地作家看了以后不以为然,说这不过是说文解字加上一点亲情勾兑而成。那请问,内地作家有此童子功、能勾兑出如此佳酿的又有几人?
以梁文道和张大春这些港台作家为参照,映衬出的正好是内地的作家苍白和短缺。简而言之,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不中不西,不古不今。
所谓不中不西,是指内地作家一来视野不够开阔,对西方的知识和潮流不熟悉不明白,对中国古典和传统的东西同样隔膜,没有根底。在这样天生短缺的学识和见解底子上做出来的文章,一是格局气量小,二是见解短浅。
一直致力于打通中西方文化的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在深圳读书论坛上感叹,内地的传统文化断流早些年是十年一断,后来频繁到五年一断,这样的时代变迁直接导致传统文化难以接续,这是内地作家必须面对的现实和亟须补上的功课。今年入围50本候选名单的两部文学作品,一部《格萨尔王》、一部《我与父辈》,都被强烈质疑。在他们眼里,2009年内地几乎没有好的文学原创作品。当然,文学创作也不能指望年年有好收成,但以港台作家为参照,不免让人气馁。
我不是狭隘的地方主义者,不是说内地的读者就不应读港台作家的东西。但不可否认的是,最能触动内地读者的无疑是内地作家写的东西。盘算一下今年内地出版市场的热点和有影响力的作家,港台作家无疑是风光无限。而且,港台还有一些优秀的作家并没有介绍到内地来,相对于内地的出版市场而言,港台的作家队伍储备非常丰厚。
在港台作家的步步进逼下,内地作家何以自处?以此为鉴,及时警觉,或许可以照出前行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