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史上的中国经济学现代转型

    重要时刻

  应该说,“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能取得如此光辉的成绩,主要在于它把握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 

  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来说,是一个发生巨大变化的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经济生活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经济学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可是,中国传统的经济学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侧重单纯的规范性研究,只诉说经济学“应该”是什么,而不关心经济现象实际上“是什么”。所以,在解释现实经济是如何运行的方面,政治经济学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时代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和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中国年轻一代的经济学者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在拨乱反正之后、改革开放之初,具有良好的学术训练、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刻的思考能力和直面现实问题的能力。他们将国外的新古典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短缺经济学等理论引进中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而“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为外国现代经济理论的亮相,为中国新一代经济学家的集体登台,提供了平台。 

  当年,举凡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宏观经济运行、微观经济运行、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价格机制、收入分配、资金流动、国际收支、汇率机制、金融体系、货币政策、国际贸易、企业改革、财政体制、对外贸易、农村改革、劳动力流动、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等,在这套丛书中,都有分量颇重的专著予以研究分析,而且大多数都是中国第一部研究该问题的著作,所以一出版就能产生大的反响。 

  历史给了中国的出版机构这样一个机会,使之成为经济学新思想的组织平台,而上海三联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机缘,促成了中国经济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轨。 

  “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的成就,与时任上海三联书店副总编辑的陈昕有很大关系。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出版人,他欣赏美国著名的出版家帕金斯,帕金斯曾经发现和支持了海明威、菲兹杰拉德、伍尔芙等众多文学天才,帕金斯有句名言:“出版家的首义是为天才或才华服务。”陈昕说,他也是为才华服务的人。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