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全球出版人竞技的过程中,中国出版企业不仅要思考如何扩大企业的规模和资本的“吸金”能力,还需要思考企业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所带给世界的唯一性,这就是企业的“印记”。——编者
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扩展,使得中国越来越深入地与世界其他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出版人也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竞技场,站在全球性市场的新基点上,与世界范围的跨国传媒集团同台竞争和合作,这对21世纪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伴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迅速提升,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的主流经济体,世界要了解中国,这为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国门成为全球性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向西方,要有自己的内容和标志
中国出版企业要跨出国门,首先要解决的还是内容,为此必须明确内容提供商的定位。 这里还有一个解决文化自信和自尊的问题。2008年,中国共引进各类出版物版权16969种,输出版权仅2455种,这说明中西文化的对话阵营在实力上完全不成比例。一般认为,美国文化席卷全球有“三片”:大片(好莱坞)、薯片(通过“吃”文化造就了世界各地一代代儿童的美国梦)、芯片(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计划统治了全球所有的个人用户操作系统,美国的办公文化几乎影响了世界所有地方的精英场所)。同样,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每个时期都有其标志性的内涵,古希腊时期的西方有“民主”,罗马时期的西方有“法律”,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有“人”和“人性”,现代的西方有“理性”和“个人意志”,后现代的西方有“媒体”、“肉体”和“消费”。 中国出版企业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其内容和标志是什么,需要中国出版人认真研究。 在这方面,我们要向西方同行学习,要通过参加西方出版人的俱乐部,了解西方社会的需求。西方文化有其所谓“普世性”、“唯一性”,有着所谓的“西方中心论”,而中国文化也有其世界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立足于西方需要了解、认识中国的这一需求,积极寻找东西方文化相互合作的途径。
数字化时代也要有核心产业和主打产品
在全球化发展的道路选择上,中国出版企业应准确把握国际出版业购并的趋势,突出主业,强化核心竞争力,走专而精的道路。 出版作为内容产业,其业务经营的专业化程度较高,面对市场的扩张,应围绕内容的生产与提供,根据自身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特点,积极拓展业务,所强调的是各种内容资源的多次经营开发。 在数字化时代,出版企业即便是在内容产业的范围内考虑业务结构的多元化,也还是要注意形成核心产业和主打产品。因为业务融合的结构安排不是削弱专业化程度,而是要求更精细的专业化运作,以形成核心业务和拳头产品。过快地进行多元化经营势必造成主业不强、多角经营,整体业务规模很大却又形成不了规模效益的局面。应该看到专业化经营是多元化经营的基础,一个合理的多元业务结构的形成必须从专业化做起。
利用比较优势实现企业全球化
中国出版企业还应根据比较优势,从国际出版产业分工中寻找自身在出版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 传统出版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是从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到销售的垂直型产业链。而在多种媒体互动的信息平台上,传统上分为各个行业的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与新兴行业数字化产品连为一体,以至于传统外在产业链正在内在化而变成新型出版产业的各部分或环节,由此也造就了较传统出版产业更长更广的复合型的新出版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新型出版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也就是跨国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具体来说,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和数字化产品的整合是跨国的,同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联系是跨国的,内容产品和文化创新由取得原材料到制造产品到产品送达用户等一系列过程同样是跨国的。 在国际新型出版产业链中,中国在物流、印刷等领域具有跨国出版集团难以匹敌的成本优势,而在内容领域,中国出版企业虽不具备优势,但是借助中国巨大的市场,可以迅速与跨国出版集团合作,打入西方俱乐部,利用、占有他们已经开发出的数字平台和数字内容资源,从而占领全球内容提供领域的一席之地。此外,在与跨国出版公司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出版企业还可以通过并购西方出版企业的方式,实现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