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博会:反差与落差

  9月7日下午,第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闭幕。曲终人散,中外宾客或是满怀收获,或感意犹未尽,或带些许遗憾,或已翘盼来年……在这样一个人流如织、活动扎堆儿的图博会上,出现了一些令人意味深长的反差,体现了中外出版业由于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的差异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和兴趣点。
  
  看:传统产品多

  听:数字出版热

  
  据主办方统计,本届图博会展览面积达4.3万平方米,展台2146个,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1762家中外出版单位前来参展,展示的中外出版物达16万余种。

  记者发现,参展出版物中,数字出版产品非常少。不仅如此,中国内地出版商举办的各种新产品发布会,也绝大部分是传统纸质图书。法兰克福书展则设有专业的数字出版物展馆,2008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数码媒体所占的比重约达到30%。就是美国书展和伦敦书展,数字出版产品的比例也较大。图博会上缺乏数字出版产品,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这体现了中国出版业在数字出版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

  但无论中国政府主管部门,还是中国内地出版商,对数字出版认识的深刻程度和发展数字出版的迫切性,并不亚于许多海外出版商。

  在本届图博会“2009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介绍,截至2008年12月,在全国579家图书出版社中,90%的出版单位开展了电子出版业务,出版电子图书50多万种,发行总量超过3000万册。不过无法回避的是,尽管电子图书销售收入同比实现了50%的增长,但2008仍然只有区区3亿元。

  虽然如此,中国出版商对自己在数字时代的作用和影响依然满怀信心。“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轨的进程中,出版资源的整合、聚合主要应当由出版界完成。”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宋晓红认为。

  此外,包括第十四届两岸四地华文出版年会等在内的大大小小的论坛、联谊会上,抑或是中外出版商私下的交流沟通中,数字出版始终是最热门的话题。无论是哈珀·柯林斯集团CEO莱恩·莫里、剑桥大学CEO潘世勋,还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谭跃、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几乎都公认数字出版是应对目前经济危机的必要举措及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外国人:关注金融危机

  中国人:聚焦转企改制

  
  “图博会在这段困难时期以及国外许多展会风光不再的情况下,肩负着现实和历史的双重使命,我们要向世界传递危机时期中国出版市场的信心和机会。”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图博会组委会副主席吴江江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表示。

  由于一些海外出版商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较深,经历过裁员、并购、利润下滑,甚至同行倒闭,对“金融危机下的出版策略”这个话题表现出十分浓厚的兴趣。在“2009北京国际出版论坛”CEO峰会上,哈珀?柯林斯集团CEO莱恩?莫里、剑桥大学CEO潘世勋、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高级副总裁西蒙?艾伦等,分别就危机下如何发展新的数字出版业务,如何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如何在新兴市场发现机会等发表各自的看法。许多海外参展商认为,金融危机对欧美图书市场的影响尚未见底,竞争激烈的大众出版物市场受消费者支出减少的影响受损严重,专业出版由于图书馆采购经费的缩减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失业率上升迫使人们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这个因素使得教育出版逆势上扬呈现某种繁荣的景象。这些海外出版商同时认为,金融危机对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影响并不大,成长良好的中国市场在危机背景下反而显得更加重要。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