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寻味的传奇——《到底是张爱玲》、《重读张爱玲》展现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李欧梵曾经说过: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少有的 ‘现代感’极强的作家……她的文体——不论是小说或散文——包含了不少寓言的成分,让读者体会到现实背后或现实以外的境界,我认为这才是她的作品耐读的原因。 ”

    张爱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被谈论得最多的作家之一,她已经变成了一个含义丰富的文化符号。她几乎遗世独立的晚年生活,和她不断受到追捧的市场影响力构成了强烈地反差。近来,不少出版社纷纷推出有关张爱玲的作品。那边厢,《小团圆》热热闹闹在万众瞩目中亮相;这边厢,《到底是张爱玲》、《重读张爱玲》在学者的期盼中素面登场。

    上海书店出版社在出版刘绍铭《到底是张爱玲》之后,又推出了由陈子善教授所编,夏志清、李欧梵、刘绍铭、陈建华等多位名家著述的《重读张爱玲》一书。

    张爱玲的人生和作品都是一种耐人寻味的传奇,吸引了大批的读者,拥有了众多的张迷。 《到底是张爱玲》是享有声誉的张爱玲研究专家刘绍铭先生继《再读张爱玲》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研究张爱玲的新作,收入了 《张爱玲的散文》、 《另类张爱玲》、 《张爱玲教英文》、 《兀自燃烧的句子》和《到底是中国人》等十二篇文章,对张爱玲及其小说、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披露了张爱玲在香港及后来在美国的真实状况,在作者如椽的笔下,这位张派作家的形象栩栩如生。

    能起《到底是张爱玲》这么一个理直气壮的书名,也许是刘绍铭先生想模仿一下张爱玲在《到底是上海人》里的句子。刘绍铭自谦地认为:“本书或可作张爱玲研究补遗这一类文字看”。而实际上,他的文章不仅仅是补遗,而是他对于张爱玲创作和生平方方面面的洞见。

    比如他谈到了张爱玲小说的象与意——“张爱玲天眼看红尘,经营出来的意象,冷是够冷的了,难得的是她认识到自己也是 ‘眼中人’,天涯同悲。”

    还有他在 《散文的风与骨》中,引用周芬伶的评价称 “散文结构是解甲归田式的自由散漫,文字却是高度集中的精美雕塑,她的语言像缠枝莲花一样,东开一朵,西开一朵,令人目不暇给。”

    他对张爱玲文字技巧有这样的评价, “一个作家的文字技巧,领着我们曲径通幽,回旋处骤见柳暗花明,原来已迈入了新天地。”

    《重读张爱玲》一书收录有张爱玲研究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二十五篇,研究领域多为以往张爱玲研究所未曾涉及,侧重张爱玲晚年的创作与研究,包括她晚年创作的小说 《同学少年都不贱》,晚年从事的 《海上花列传》英译,对长篇小说 《十八春》的修订,在电影剧本创作上的风格与得失等等。作者来自中国、美国和日本,有资深的张爱玲研究专家,有近年活跃的 “张学”新锐,还有与张爱玲同时代的前辈作家。内容涉及 “张学”的众多领域,其中对张爱玲笔下“日常生活”和 “现时感”的剖析,对张爱玲小说中空间意义生产的解读,对张爱玲的战争体验与战时书写的讨论,对张爱玲 “晚期风格”的探索,对新发现的张爱玲小说 《同学少年都不贱》从各个不同角度的新诠释等等,都颇具创意和精彩的论证;即便对研究者已较为关注的张爱玲与翻译、张爱玲与电影等方面,也有新观点新史料的提出;还有论文对张爱玲家族、生平和 《十八春》、 《色,戒》等作品的创作过程作出了新的考证。总之,该书力图展示近年 “张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趋势,对于张爱玲爱好者和研究者全面了解张爱玲的创作,有比较重要的价值。

    陈子善教授把张爱玲称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他说: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具体落实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而言,一个重大的收获,就是重新 ‘发现’了张爱玲。”

    在 《小团圆》引得众多张迷兴奋不已的时候, 《到底是张爱玲》、《重读张爱玲》会有助于读者对张爱玲的认知,有助于从学术层面展开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推动 “张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深入。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