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湖北省作协网站消息,该协会日前通过的《湖北省作家协会入会条件细则》新增一处修改:“在各大文学网站发表的文学作品中,获奖(网络奖)作品、精华贴或转载贴达30万字,开个人文学博客3年以上,写博字数在50万字以上,或连续担任文学版主3年以上者,可以申请入会。”
此前,要想成为省级作协会员,须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超过20万字作品或出版两部以上图书才能提出申请。“不管是传统文学作家还是网络文学作家,都是站在文学大旗下面的成员,不应该有所谓的‘传统’和‘网络’之分。”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针对“扩容”作出了解释。
湖北省作协创研部主任高晓晖表示,其实,此前湖北省作协已经吸收了不少网络作家入会,但依据的是他们的纸媒出版作品,而这次细则修改针对的是纯粹的网络写手——只有网络文学作品而没有纸媒作品。
此举一出,部分省市作协表示可能会参照该规定吸纳本省市网络写手。重庆市作协主席黄济人向媒体透露,该作协将效法湖北省作协出台相应标准,使网络写手的入会细则量化、规范化,“但重庆并没有量化指标,比湖北省更灵活。也就是说,不一定要30万字网文的入会资格,只要写手创作了有影响力的重磅作品都可以入会。”
网络写手:我们只需要读者认同
耐人寻味的是,“门槛降低”了,却鲜见人迈进来。不少网络写手认为,他们并不需要用加入作协来证明自己及其作品,这是件“无所谓的事”。重庆著名网络写手、《上清寺在哪里》作者老罗的表态则更为犀利:“在网络时代,作协机构有什么现实用处?对网络写作者来说,入作协抵不上10000次点击量。”
“我们并不在乎能不能加入作协,成为作协的一员对写作不会起到任何帮助作用,我们只需要读者的认同。相反,作协的事务性活动还会影响我们的创作。从创作方法、观念等方面来说,传统作家与我们这些网络写手都有差距。即便作协同意我们进入,这些传统作家当面说说笑笑,背后却瞧不起,我们力量单薄,没有能力与他们对抗,还不如不与他们为伍。”部分网络写手的表态显示出“井水不犯河水”的自我保护意识。
还有的网友从“开明”中读出了“开恩”的意味,从“降低门槛”中看到的不是先锐的姿态,反而是观念落后的可笑。有的网络作家甚至说:“降低门槛的说法,是对网络作家的侮辱!”
评论家:传统作协体制已滞后
“作协的说法与网络作家的反响,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为什么网络作家的反应如此淡漠,甚至反感?如果换位思考,似乎也不难理解。”《诗刊》杂志编辑部副主任、诗评家阎延文认为,网络写手这个称谓本身就表示不承认网络文学创作者的作家身份,不承认他们具有作家实力和文学追求;其二,“降低门槛”的潜台词是,网络作家的作品与已入作协的作家相去甚远,需要“降低门槛”、降格以求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降低门槛”蕴含了一种“高贵蔑视”,“这暴露了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中国作协体制,与改革开放30年文化市场飞速拓展的现实已经脱节。”
“随着互联网的迅捷发展,以网络为重要平台的中国文学,展现了无限扩容的创作空间;大量非专业的网络作家构成宏大创作群落;这个群落以惊人的创作速度和情感力度,彰显了网络作家参与生活的即时性、互动性和社会责任感,使网络文学如璀璨星河。网络作家群体已成为当前创作的中坚力量。然而,某些文学话语权拥有者,却忽视了这一崭新文化现象的出现,忽视了网络创作群体的力量。”阎延文以自己所在的《诗刊》杂志举例,“从2006年以来,至少有1000首来自网络诗人和草根写手的诗作经我之手推荐上了稿单,最终却都没有发表成功。没有发表,不是因为质量,而是因为对作者身份的质疑。毫不讳言地说,作为专业的诗评人,我感到失望和惋惜。这些作者只要推一把,就能更好地展现才华。”
“曾经有网络诗人留言给我说,他向诗歌类刊物投稿十几年,一字未发,只能转而寻找网络平台。而一些更年轻的网络诗人对在刊物上发表与否就更超然了,从他们上网写作起就不指望得到体制内的关注。”阎延文认为,“作协降低门槛”的无人喝彩,以及诗歌、文学刊物“神圣感”的破碎,正是中国文学主流平台若干年来对疾速更新壮大的网络作者“自动远离”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