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先生在《怀念萧珊》中说:“她比我有才华……我很喜欢她翻译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收录了萧珊部分作品和私人书信、日记的《萧珊文存》由巴金研究会策划、编辑完成,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展示才华气质 《萧珊文存》全书共71万字,收录了萧珊创作的散文、诗歌,写给巴金和儿女及朋友的书信、私人日记,以及她翻译的普希金、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等作品,全面展示了萧珊的文学才华和个人气质。其中,部分散文作品是第一次结集出版,大部分书信日记是首次公开披露。《萧珊文存》的书后,还附有翔实的《萧珊年表》。 值得细细品味 这是迄今为止萧珊最为全面的一本文集,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个郑重的纪念。负责策划、编辑《萧珊文存》的巴金研究会的周立民表示,《萧珊文存》让人们看到了萧珊作为一名翻译家、作家的出色才华、鲜明个性,看到了她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和曲折道路,不论是从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它都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之处。在萧珊写于抗战中的散文包括《旅途杂记》等中,可以看到战火下中国社会的一角,这些见闻和印象,以一个女性的细腻、敏锐和活泼,以生动的文笔,在对个人见闻的叙述中素描中国社会本相。
纤细灵巧风格 巴金曾在《怀念萧珊》中说:“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周立民告诉记者,萧珊在翻译上的成就是公认的。巴金在1964年12月24日致萧珊的信中说:“刚才曹葆华来,他患心脏病,在休养,用俄文对照读了你译的《初恋》,大大称赞你的译文。”曾经协助鲁迅主编《译文》的黄源曾对巴金说:“她的清丽的译笔,也是我所喜爱的。……她译的屠格涅夫的作品,无论如何是不朽的,我私心愿你将来悉心地再为她校阅、加工,保留下来,后世的人们依然会喜阅的。”黄裳对萧珊译文的评价是:“她用她特有的女性纤细灵巧的感觉,用祖国的语言重述了屠格涅夫笔下的美丽动人的故事,译文是很美的。”据悉,上海文艺出版社今年也将出版2本萧珊的翻译作品《草原上的里尔王》和《黑桃皇后》。 自述让人感动 《萧珊文存》中的《萧珊自述》是首次发表,是巴金研究会秘书长冯沛龄在档案馆的资料中找到的。部分萧珊日记也是首次发表,其中部分生动记录了巴金一家上世纪60年代在黄山和广州两次旅行的经历,有对子女登黄山时心理的生动描述,有参观“小鸟天堂”的观感,这两段日记也恰恰补上了巴金日记的遗阙。与穆旦的通信,能够看出友情的珍贵,与雷国维的通信,能够看到做编辑的萧珊的热情,而写给巴金和子女的家书更是一个家庭的珍贵记录。文字背后的故事也很让人感动,1937年10月,当萧珊的第一篇作品《在伤兵医院中》在《烽火》上发表后,拿到第一笔稿费,她买了盏台灯送给母亲。1953年当她第一部译作《阿细亚》出版后,她又用稿费给女儿买了一架钢琴,让人看到她在文字之外扮演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