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罗斯出版部颁布了一个重组国家出版社的命令,这意味着由官方提供垄断、政府负责养活的“国家”出版社,再也无法养尊处优了……
苏联解体后,私有化浪潮席卷全国,许多国营企业一夜之间就改变了性质。出版自由的政策出台之后,各种各样的私人出版社纷纷成立,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社”万“社”梨花开,据说,仅在莫斯科一地,如今就有近千家私人出版社。奇怪的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俄罗斯仍然存在着50家大型的国家出版社,它们似乎仍然没有被彻底地断奶。然而今天,它们的生存状况毕竟也每况愈下了。最近,俄罗斯出版部颁布了一项重组国家出版社的命令,许多大名鼎鼎的出版社将从此告别往日的辉煌。
年平均出书量曾列世界第三位
俄罗斯最早的文献是写在白桦树皮或羊皮上的,直到1564年,才由两个名叫伊万·费奥多罗夫和彼得·姆斯季斯拉韦茨的人用活字印刷术印出了第一本古斯拉夫文的书籍---《使徒福音》。但是,俄罗斯的书籍出版和印刷业后来却发展很快,18世纪初,彼得堡就已经有了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到19世纪末,俄罗斯已有近千家带有出版社性质的印刷所。据统计,在20世纪的头10年里,俄罗斯的年平均出书量列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德国和日本;到了七八十年代,苏联的一项官方统计称,俄语图书已占世界每年图书出版总量的1/4。设在莫斯科的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现有藏书近4000万册,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养尊处优、市场意识淡薄是国家出版社的弊病在苏联图书出版业的黄金时期,各类国家出版社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它们却落到了为生存而挣扎的境地。据报道,出版部此次做出重组决定,实乃无奈之举,因为这50家出版社平均每家每年只出书四五种,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养尊处优惯了,市场意识淡薄,很难与那些苦心钻营的私人出版社竞争。笔者曾走访过莫斯科的几家新出版社,对那些新社的进取精神和工作效率印象深刻。一家名叫“瓦格里乌斯”的出版社是由莫斯科新闻局出版社的三位编辑主动离职创办的,出版社的名称就是用他们三人姓氏的第一个音节拼成的,这家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小社,在市中心的繁华地段建起一幢两层的俄式木屋,闹中取静,却又在出版业的大萧条中闹出了大动静,每年出书逾百种,该社推出的“俄罗斯当代小说丛书”连续出版俄罗斯当代最知名作家的新作,影响很大。还有一家名为“周日”的出版社,是原真理报出版社的延续,但它已失去了“国立”的身份,该社总编辑米留科夫在与笔者的交谈中曾说,出版社的性质改变以后,给他们带来的是便利而不是危害,一方面,他们在心目中仍视他们的出版社为“国家社”,这使他们在做出版工作的时候能保持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断了皇粮的他们只好自己去找饭吃,这反倒造就了他们的自立精神。“周日社”在普希金诞辰200周年前夕推出的19卷23册的新版《普希金全集》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得到了满意的市场回报。可以想象,在“瓦格里乌斯”和“周日”这样的私人或半官方出版社的夹击之下,纯国营出版社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好过。
50家变成15家
依据俄罗斯出版部的重组方案,现有的50家国家社将被整合为15个,人员重新调配,所有的家产也都在“充公”之后再重新分配。也有人指出,出版部的这个大动作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想进行一次“合理的掠夺”,因为这数十家出版社大都地处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市中心,每个社都有数万平米的办公用房,仅对那些空出来的“写字楼”进行拍卖或出租,就会给出版部带来可观的收入。对此,出版部似乎也并不讳言,在下发的文件中它就直截了当地说,那些房产过去“被使用得太不理智了”,今后应该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