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华语乐坛的今时今日的大环境而言,陈绮贞的《太阳》依然是一张斤两十足的唱片。它对编曲的雕琢、它对词曲的纠结,都体现出陈绮贞作为一个音乐人,在行动上维护音乐尊严的努力。但在屏蔽这世界上所有的歌手、重回陈绮贞的音乐小世界后,《太阳》却毫无疑问又成了一张问题唱片。
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的矛盾其实也就是陈绮贞的矛盾,甚或是现在许多独立歌手的矛盾。当独立仅仅只是物化成一种态度,就像当年无数愤青对于摇滚精神的执着一样,很快地,这种态度和精神就又成了一种枷锁。而当一个音乐人无法用想像力来打开这道枷锁进入另一个空间时,在旧有风格上不断“刻苦”钻研下去,就成了他对得起自己音乐良心的单行道。
这种单行道,与其说是一种执着,不如说是一种错觉,就像陈绮贞这张《太阳》一样,它实际上只是以一些更精致、更匠心的文字,来拼凑出一个比《华丽的冒险》之前的陈绮贞更华丽的陈绮贞而已。但感性的音乐毕竟不等同于理性的科技,不是简单地用更细腻的编曲,就能真正将音乐升级,即使升级,那也只能是外观而与真正的内涵无关。而当音乐没有了内涵,再华丽的编曲也就仅仅只是成为了红男绿女脸上的粉底,明艳照人、光彩夺目。但,亲爱的,那绝不是艺术。
除了采取编曲这样的后期加工方式为自己的音乐化妆之外,《太阳》里的作品创作,同样留有许多的妆痕。整张专辑作品的基调,实际上就是陈绮贞前三张专辑中想要表达的东西,小情歌、小情调,但既想改变又没有了当初心境,却还想要表现出自己音乐更成熟的结果却是,陈绮贞只能将一些原本应该是很清新、很简洁的内容往复杂、晦涩里写,越写就越纠结,越纠结就越只能通过文学技巧来掩饰内容的空洞。表面听起来,确实比《让我想一想》、《还是会寂寞》和《吉他手》时期的陈绮贞要进步了许多,但这就像是一个想在爱情里纠结出一套哲学理论,是很典型的玩物丧志。而这同样就是想像力匮乏的结果。
专辑的选曲更是到了让人失望的地步。《烟火》、《狂恋》、《失败者的飞翔》等等等等,对于一个对陈绮贞稍微有点了解的歌手来讲,都是已经熟出皱纹来的单曲,其中《狂恋》的初次发行,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1997年。在一个数字音乐时代,虽然单曲的发行推广模式,已经广为新一代的乐迷接受。但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却是直到目前为止,专辑这种形式,依然是评判、衡量、总结一个创作歌手阶段性成果的最佳载体。但跨度长达十一年的选曲,却毫无疑问在创作概念上,打破了陈绮贞这张专辑应该有的生理平衡,愈发模糊了她在《华丽的冒险》之后两年半时间的音乐历程,也进一步加重了陈绮贞自我表达的混乱和茫然。
再以《失败者的飞翔》为例,去年七月,陈绮贞刚刚发行了这首单曲的单曲唱片,而更早的2006年年底和可乐王合作的EP《快乐的夏天》中,也同样收录了这首作品的Live版本。短短两年的时间,就拥有非常明确的三个官方版本,即使一首再怎么注定传世的经典之作,也经不过如此郑重其事的反复装扮。这种修修补补的效果,除了给资深歌迷或版本狂以一个消费和收集的理由之外,实在找不出另一种解释。说句不好听的,这种方式甚至与“同一首歌”和“湖南卫视选秀巡演团”的做法无异,尽管手法更文艺一点,但文艺却掩盖不了创作者创作失语的本质。
专辑的名字《太阳》同样也是一个败笔,虽然它可以解读出重生这样的命题,但潜意识里却还是表明了陈绮贞当前的一种心态。一个曾经漫步在荒原与阳光、流水、微风作伴的吉它少女,突然有一天站到了台北小巨蛋的舞台成为万众瞩目的巨星,就连圣人都很难经受得住这样巨大的落差。而这种落差表现在《华丽的冒险》之后的陈绮贞,就是她不经意间经常会呈现出来的接受膜拜状,而被膜拜久了,自然就情不自禁将自己当成了乐坛的太阳,当成了一个时代的中心。但问题却是,陈绮贞本来就是一个星星般小而亮的文艺歌手,如今却非要人为的升级成巨大而耀眼的太阳,两者之间的体积距离又将如何弥补。对于陈绮贞来讲,当然就是用更华丽的编曲来填充;而对于外在来讲,就是“花的姿态”演唱会里比四大天王歌迷还高分贝的口哨声造势。但亲爱的,前者只是终有一天会剥落的贴纸,而后者——它更只是一种幻觉。
|